第537章 市场推广,深入人心(1 / 2)
晨光刚爬上操作台边缘,我正把一叠印好的溯源码贴纸压进木匣。笔尖在清单上划过最后一行数字,指尖还残留着油墨未干的微涩。
“第二批试吃装准备好了。”学徒从外间进来,怀里抱着三摞小竹盒,“每盒都贴了‘朝露凝香脯’的标签。”
我起身走到门口,风里带着集市方向传来的喧闹声。今日是镇上春耕节后的头一场农产集会,也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对外展销新产品。李商人前日捎信说,醉春楼和瑞丰商行的人都会来转一圈。
顾柏舟已经在赶车去镇上的路上,车上载着展台、样品和那块用系统数据制成的展板——上面清楚写着T-01批次七彩番茄的采摘时间、土壤湿度、发酵温差曲线,还有每一罐成品对应的二维码编号。
我提着木匣跟上学徒,往临时作坊走去。墙角那台影像记录仪还在运转,昨夜自动生成的田间片段已剪成三十秒短片,画面里是我蹲在藤下检查果蒂的画面,接着切换到清洗池中水流冲刷番茄表皮的特写。没有旁白,只有一行字缓缓浮现:“你看不见的细节,我们从未忽略。”
“这东西真能放出去?”学徒看着投影屏,声音压低了些,“镇上人会不会觉得……太怪?”
“他们不懂技术,但懂味道。”我把最后一张贴纸对齐边角,“只要尝过一口,就知道不是普通腌菜。”
茶楼前的空地已被占去大半。粮贩子吆喝着新米价,布庄老板娘扯开嗓门报绸缎折扣,我们搭起的展台夹在中间,并不起眼。顾柏舟正弯腰固定支架,铁钉敲进木桩的声音一下下传来。
我把木匣放在操作区,打开盖子,取出十罐标号完整的玻璃罐,一一摆上陈列架。阳光斜照进来,果肉在玻璃后泛出紫红光泽。
第一位驻足的是个穿青布衫的老妇,手里拎着菜篮。她盯着展板看了许久,终于开口:“这些字……说的是你们怎么种菜?”
“是。”我递上一张试吃卡,“您扫这个码,能看到昨天这颗番茄还是枝头挂着的露水果。”
她迟疑着掏出老花镜,对着罐底的小方块照了照。手机嗡地响了一声,画面跳转到一段视频:清晨田埂上,我的手伸进藤蔓,轻轻一摘,果蒂断裂处平整干净。
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原来真是早上采的?”
“我还以为都是晚上做好的货色。”
有人开始扫码,有人伸手要试吃。我让学徒按顺序发放竹盒,每人限一份。不到半个时辰,三摞盒子见了底。
“你们这瓜条脆得特别。”一个年轻男子嚼着试吃品,眼睛亮了,“不是那种泡烂了的酸味。”
“用的是低温浸渍法。”顾柏舟接过话,从箱子里拿出一根刚摘的青瓜,“您看这皮色,没伤没斑,摘下来两刻钟内就得进池。温度高一度,口感就软了。”
他说话时语气平实,动作却利落。当场演示如何用手背感知瓜身凉意,又用小刀切开断面,展示纤维紧实的状态。人群发出一阵低呼。
“难怪卖得贵。”有人嘀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