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技术调研,了解原理(2 / 2)
我整理了一下思路,把之前收集到的资料和问题一一列出,请教他对植物变异、遗传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古代改良方法的看法。
老学者起初只是淡淡回应,但随着讨论深入,他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甚至主动拿出几本笔记翻阅起来。
“你们说的基因编辑……其实和我年轻时研究的东西很像。”他忽然开口,“那时候,我曾在一个山谷中见过一种奇怪的植物,它的果实会根据土壤的不同自动调整酸甜度,就像是拥有自己的意识一样。”
我和林婶对视一眼,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您还记得那个山谷的位置吗?”我急切地问。
老学者摇摇头:“时间太久远了,我也记不清了。但我知道,那种植物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干预的结果。”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
临别时,老学者送给我们一本笔记,说是他早年整理的一些心得。我接过本子,郑重地道谢。
走出茅屋,天边最后一缕霞光正缓缓消失,山风吹过,带来一阵清冷的气息。
林婶低声问我:“你觉得他说的那个山谷……会不会就是我们在系统里看到的‘古代基因雏形实验’所在地?”
我握紧手中的笔记,没有回答,但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回到空间站后,我们立刻开始了紧张的学习。
每天清晨,我带着团队进入系统的虚拟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训练。系统提供的基因编辑工具虽然简化了许多步骤,但依旧复杂。我们需要熟悉每一个按钮的功能,了解每一步操作的意义。
“记住,基因编辑就像在拼图,少一块不行,多一块也不行。”我在虚拟屏幕上示范着,“我们必须精确控制每一个基因片段的插入或删除,否则就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变异。”
一位年轻的种植员皱眉:“可是我们连最基本的细胞结构都没弄明白,怎么敢直接动手呢?”
“那就从基础开始。”我打开系统内置的教学模块,“先把植物细胞的构造、染色体的排列、遗传密码的解读全都学透。然后再一步步练习模拟操作。”
于是,我们白天学习理论知识,晚上进行实践演练。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假设,我们会连续几个小时泡在虚拟实验室里,反复修改参数、调整模型。
有一次,在一次模拟练习中,系统突然出现短暂故障,界面上闪现出一个陌生的符号。
“这是什么?”有人问。
我盯着屏幕看了许久,心中隐隐觉得这个符号似乎在哪里见过。可一时又想不起来。
“先记下来吧。”我说,“也许以后会有用。”
林婶叹了口气:“原来我以为种田就是播个种、浇个水就行了,没想到还得学这么多东西。”
我笑了:“现在我们不只是种田,是在创造未来。”
她愣了一下,随即点头:“也是,谁说女子不能做大事?”
窗外星光点点,我望着那一片浩瀚的宇宙,心中充满期待。
这一章的技术调研,只是开始。
而真正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