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0章 工匠培养,提升内核(2 / 2)

加入书签

散会后,我立刻让苏芸拟通知,通过各线联络人下发。同时,我调出系统社交平台,再次确认那位西北匠师的授课时间。他提到的砂石蓄水法,我让系统生成了简易施工图,准备作为第一课的拓展内容。

两天后,第一批学员报到。二十一个人,有年轻农户,也有商队里管货的老把式。我站在仓房门口,看着他们搬来长条板凳,有人还带了纸笔,有人只揣着个粗碗当水杯。

第一课讲的是“土壤的呼吸”。我用灵泉水稻试验田的土样做对比,一组正常翻耕,一组压实,再用系统微型检测仪显示根区氧含量变化。

“庄稼不是种在土里,是种在土的‘气’里。”我说,“你们看,这组土松,氧气足,根系三天就长了八毫米;这组压死了,根碰上就拐弯。”

底下有人低声议论:“原来不是肥下得多就好。”

课后,我留了作业:每人回去测自家两块地的松土深度,标出差异,下节课带数据来。

当晚,我正整理学员档案,顾柏舟从外头进来,手里拎着一盏新油灯。

“西仓房原来漏雨,我补了瓦,又加了防潮层。”他把灯放下,“明天我来听一堂课,看看能不能帮上你。”

我笑了:“你来得正好。下一节讲灌溉节奏,你种田多年,经验比我多。”

他挠头:“我就是凭感觉浇水,哪说得上道理。”

“感觉也是经验。”我说,“明天你站前面,讲讲你怎么看天、看土、看苗色浇水。我把你说的录下来,放进课程资料里。”

他犹豫了一下:“真要写进书里?”

“不止写进书。”我打开系统界面,调出即将上线的“民间农技采集”模块,“以后谁有好法子,都可以录一段,系统认证后,给能量值奖励。你的名字,就叫第一讲。”

他怔了怔,嘴角慢慢扬起来。

三天后,我在检查学员交上来的土壤记录时,发现有个叫阿贵的凉州学员,附了一张手绘的坡地排水图,标出了三处容易积水的洼点,还写了改进建议。

我立刻圈出来,准备在下一课重点讲评。

正写着批注,苏芸匆匆进来:“悦姐,北岭信站来报——老岭沟那段塌方,被几个参加培训的学员带着人,用石筐垒出临时便道,车已经通了。”

我抬头:“谁带头的?”

“说是你前天讲的‘梯度排水法’,他们现学现用。”

我合上本子,走到窗前。夜风穿过院中晾晒的菌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远处西仓房还亮着灯,隐约传来背诵土质分类表的声音。

我打开系统界面,一条提示跳出:

【工匠培训计划启动】 【能量值+800】 【解锁新功能:民间技艺认证模块】

我正要点击查看,院外传来脚步声。

一个年轻声音喊:“悦娘子!我们把梯度法画成图了,能不能印出来发给大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