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新政权该怎么建(1 / 2)
(这章有点长,一万多字)
杨修四人被带出去了。
宽大的会议室里,就只剩下杨平、吕布、吕姝和几名护卫。
杨平走到吕布面前,这位已经被刚刚那场极为烧脑的交锋惊得目瞪口呆,此时面色阴沉。
吕姝见杨平走向吕布,也跟了过来。她同样非常震惊,也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
反而在门口站着的4名亲卫,却能理解杨平刚刚说的话——因为这些亲卫都是太平民团的团员,杨平给他们上过政治课,他们知道阶级斗争的本质:
刚刚杨修四人给杨平拿了份族谱,很明显,就是要让杨平改变自己的阶级立场。
只要杨平认下,即便是这些世家仍会按照杨平的要求,老老实实出九州开拓,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打不过,在杨平的刀锋之下,他们可以选择暂时屈服;只要杨平认同和他们是一个阶级,都是世家大族,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些外出开拓的人就会一个个地再返回九州。
他们知道,在短时间内,杨平无法将这些刚刚翻身当家做主的农民改造出来。
他们这些原本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就会利用他们留下的优势卷土重来,腐蚀掉这个新政权。
到时候,所谓的改天换地,不过是朝代更替而已。
(这多么像啊!多么像啊!)
好在,杨平足够清醒。一场又一场的胜利给了他信心,也给了他底气。
最重要的是,以目前的势头来看,他只需要几个月就能平定乱世,完成他来到三国时代的任务。
没了紧迫感,杨平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为他来到的这个时代的最底层百姓谋取福祉。
吕布见到杨平过来,有些颓废地说道:“长生……
他们怎能如此无耻!
所谓的世家重血脉,可是他们现在连自己的老祖宗都能编排……”
吕布真说不下去了,因为他那个满是打打杀杀、没有政治智慧的脑子,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
杨平语气真诚地说道:“外舅,颍君,建立一个新的国度,靠的从来不是军事力量,而是政治智慧。
仅凭武力,恃强凌弱,永远不得长久!
就如400年前的楚霸王项羽。在军事上,他只在垓下败了一次。
无论是汉高祖刘邦的56万联军,还是秦军章邯的30万大军,项羽都能以劣势兵力将其击败。
但那又有什么用呢?一个毫无政治远见的猛将,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治理打下的土地,不知道给治下民众安置民生,也不知道如何联合他人。
所谓政治,无非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项羽根本不知道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连最朴素的道理都不懂,所以他败了,只败一次,就足以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杨平这个类比,吕布、吕姝是理解了。
进而,吕布又有些不解地问道:“长生,正如你所说,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可是河北的世家已经向你服软,你又为何不接受?
这不是跟当年的楚霸王项羽一样,把那些天下诸侯推到刘邦那里去了吗?”
杨平看了看二人,对着门口的亲卫说道:“陈栋,你来回答上将军的问题。”
这名叫陈栋的护卫小队长上前两步,朗声回答道:“上将军,夫人。
都督教导我们:凡事要看事情的本质。
现在的本质就是,我太平民团、护民军的朋友,就是和我们一样的底层劳苦大众。
我们的朋友,占到了全天下人口的九成五以上,这才是最广大的力量,是需要我们团结的朋友。
而那些地主豪强、世家大族,他们之所以能作威作福,无非是用所谓的皇道规则,控制着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他们的吃穿用度、护卫,全部都是由我们这些底层人民创造的。
我们太平民团要团结的朋友,从来不是那些世家大族、地主豪强,而是被他们视为贱畜的底层百姓!”
陈栋说完,对着杨平三人敬了一礼,便退了回去。
“外舅、颍君,你们明白了吧?”
吕姝和吕布从来没想过,就政治智慧而言,他们连杨平身边的亲卫都不如,此时都有些羞愧。
杨平坐到吕布旁边——刚刚王氏的位置,语重心长地说道:“外舅、颍君,我们三人,是此时世上最亲的三个人了。
颍君是我妻子,您是我外舅,你们是我的亲人、家人。
这天下,正如刚刚杨修等人所言,即便是他们集结了60万大军,又能如何?他们自己都知道打不过我们。
天下唾手可得,但如何让天下长治久安,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稍后,我们会召开一场高级别的会议,安排即将成立的新政权。
作为我我的亲人,希望外舅一定要支持我。”
此时,吕布被杨平这番话感动得只想为杨平掏心掏肺,立马起身说道:
“长生,你放心,某虽只懂得打打杀杀,但某一定会是长生手中最锋利的刀。谁敢反对长生,某就砍了谁!”
杨平伸出右手。
吕布大概也明白了,伸着自己碗钵大的拳头,轻轻与杨平碰了一拳。
“外舅,那就说好了。下午,您出发去凉州之时,我会让陈栋带着亲卫做您的护卫。
我太平民团的政治主张,以及本都督给他们上的课,由他们给您转述,您要好好学习。
我预计,到年底天下会平定,到时,外舅也可能会领着部众外出开拓,建国称王。”
杨平见吕布满脸憧憬,继续说道,“我这里的政治主张是最朴素的,你一定要学会,到时才能更好地治理自己的国家。”
吕布的目光越过杨平,看着刚刚回答问题的陈栋,重重地点了点头。
见杨平、吕布和吕姝三人正事谈完,门口的陈栋上前禀报:“都督,齐峰司马、张辽总兵官、江波总兵官等人,已在一楼等候。”
杨平便陪着吕姝,带着吕布走下二楼。刚到一楼楼梯口,只见一楼餐厅兼小客厅里,等候的众人纷纷起身,齐齐向杨平与吕姝行礼,齐声说道:
“都督安好!夫人安好!”
杨平二人回礼,开口道:“诸位兄弟安好。”
昨天是杨平大婚,和这些从各地赶来的高级军官,只是匆匆见了一面,酒席上碰了杯酒,根本没来得及好好交流。
杨平走到张辽面前,说道:“文远,平定荆州,辛苦你了。”
张辽回礼,谦逊的说道:“此皆都督之功,末将只是率部接收荆南四郡而已。”
张辽说得谦虚,但在场的人都清楚,整个荆州基本是张辽带队拿下的。
虽说兵马、粮草都是杨平提供的,但能如此迅速且损失微小地拿下荆州,总兵官张辽与军师贾诩功不可没。
与张辽说了两句,杨平来到江波面前,笑着说:“江波兄弟,真没想到你能这么快平定江东。”
江波也十分谦虚,直接把功劳推了出去:“这多亏了张和兄弟。
他在硖石关直接打掉了淮南的敌军主力,才让我江南地区没了后顾之忧。
随后,还是张和兄弟的第三镇,直接在江东后部的秣陵登陆,打得江东兵马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击败了江东步兵主力。
第二镇与水师部队才得以在南昌县完成对江东主力的围歼。
说实话,我们第二镇确实是捡了功劳。”
听江波这般说,旁边的张和也笑着帮腔:“江波兄弟说哪里话?
若没有你第二镇在湖口地区顶着,吸引江东主力,我第五镇哪有机会去搞背后偷袭?”
张和、江波之间虽有几分竞争——两人都是杨平培养的军官中领兵级别最高的,都想争一争太平民团、杨平手下军官第一人的位置。
但在流民营地时,二人关系极好,如今的竞争也只是兄弟间的义气之争。
杨平笑着看着二人,说道:“你们俩呀,就别互相谦虚了。
总之,护民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五镇联手平定了长江南岸地区,巩固了我太平民团的后方,都是功不可没!”
说着,杨走到丰神如玉的诸葛亮面前,道:“孔明,鄂州能治理得井井有条,
平定江东的最后一战,也是由你出谋划策、截断敌退路,实在是功不可没。”
杨平拉着诸葛亮的手,对在场众人说道:“诸位,谁还敢小瞧孔明年岁尚小?”
诸葛亮难得张扬了一下,说道:“都督,亮只比您小一岁。谁敢说都督年轻不经事?!”
“哈哈……”杨平拉着诸葛亮的手大笑起来,厅中众人也纷纷跟着笑了起来。
唯有两个人显得极为尴尬——便是穿着护民军常服、身边跟着四个魁梧大汉的孙策和周瑜。
刚才江波、张和说起江东战事时,压根没提他们的名字。
看似是给他们留了面子,可在这两个极为骄傲的人心里,这分明是瞧不上他们,连提都懒得提!
聚集过来的军官,大多是从南边三镇回来的主要领导人。
接见完毕后,杨平向后边走去,众人紧随其后。
见杨平走来,孙策与周瑜立刻“推金山倒玉柱”般下拜,齐声说道:
“败军之将孙策/周瑜,参见都督!都督安好!”
杨平上前,一手一个扶起孙策与周瑜,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二位将军免礼。”
杨平现在,难道就不怕孙策、周瑜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他还真不惧这二人会有什么异动——且不说杨平身后有吕布、张辽镇场,便是孙策、周瑜身后那四位寸步不离的壮汉,也足以让二人安分——
那四人是:车骑第二师师长木奎,西凉骑兵出身,勇武过人;
车骑第三师师长胡车儿,本就是历史留名的猛将;
车骑第四师师长黄忠,单是他一人,收拾孙策、周瑜便不在话下;
还有护民军军早期第一猛将,第十师师长袁培。
这四人组成的护卫,将安保做得滴水不漏。
起身的孙策、周瑜也是极为识趣,神色愈发恭敬。
杨平朗声道:“二位将军既暂时加入我护民军,便是自家兄弟。
稍后,便随本都督一同北上,击败河北兵马,为平定乱世尽份心力,也不负二位之志。”
他顿了顿,目光诚恳,“至于乱世平定之后,二位尽可放心。
本都督的信誉有目共睹,会派水军将你们的亲信部众与家人送往东南亚,每人各赐一座岛屿,面积都超过大汉的荆州,作为你们的领地。”
见杨平重申了劝降时的许诺,孙策与周瑜对视一眼,再次躬身下拜:“多谢都督。”
“在我这里无需多礼。”杨平摆摆手,话锋一转,“方才,本都督接见了河北派来的代表,
他们说,刘家天子竟召集了长城内外的胡人,合计超过十万之众进入河北,又让世家豪族集结了五十万大军。”
杨平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那刘家天子为保皇位与所谓祖宗基业,竟不惜诏令胡人入关,与我太平民团为敌!
我汉家之土,何时容得夷蛮横行?!
二位将军可敢与本都督一同渡河,灭尽这些蛮夷?!”
杨平这话一出,不仅孙策、周瑜面露愤色,在场的护民军军官与太平民团高官也纷纷怒声斥责。
“为保自己的位置,竟引蛮夷祸乱汉土!”
不知是谁先骂了一句,很快,“汉奸”的名号,便成了汉献帝在众人心中的标签,连带着河北政权也被斥为伪政权、汉奸政权,颇具讽刺!
给河北政权定了性——伪政权!
众人纷纷跪地劝进,请杨平称帝、建立新政权,带领我大汉子民消灭这个伪政权。
这已经是杨平遭遇的第三次劝进了,不同于前两次,这一次基本上是杨平集团的高官群聚,涵盖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但杨平仍是那句话——皇帝,本都督会当的,但是得等到消灭河北的刘家天子以后。
天下太平,本都督自会称帝!
三辞三让,杨平已经让了三次。
众人都知道:只需要在河北大胜之后,再劝进一次,自己的从龙之功就有了!
众人移步至杨平小楼三层的办公室兼会议室。
杨平与吕姝坐主位,左右依次是护民军的核心人物:
左右司马齐峰、牛状,军机省副总督吕布,
参谋部副部长贾诩、诸葛亮、鲁肃,
护民军第一镇总兵兼步兵总督张辽,
第二镇总兵官兼水军总督江波,
第五镇总兵官兼战车都统张和,
第十师师长兼第二镇参军袁培,第七师师长兼第二镇参军黄正,
车骑第二、三、四、五师师长木奎、胡车儿、黄忠、林聪。
还有太平民团六部的官员——
吏部代理司正于俭(杨平兼管)、民部司正陈兰、商部司正张福、农部司正宁季、工业部司正石臼,
以及礼部副司正王曲(司正邹玉在长安兼任雍州州长),兴州代理州长冯七。
两个降将孙策、周瑜,两个加盟者李傕、郭汜。
连杨平与吕姝在内,共二十八人在会议室就坐,倒也宽敞。
会议尚未开始,房门被敲响,陈栋拿着一份加急快报进来:“都督,这是第一镇参军、第二师师长李忠,以四百里加急送来的战报。”
杨平展开战报,观看后,朗声向众人宣布:“李忠在三日前,率领第二师全体、荆州民团一部及水上警备队一部,
在朐忍县(今重庆市云阳县,后文直接称云阳县),击败了巴郡太守赵温、郡尉颜严率领的三万兵马。
现在云阳县西部的大江拐口处建立营寨。
他说会按预定计划,在江口拐角处给益州刘璋施压,逼他调兵去巴郡。”
杨平看向众人:“诸位也知道,过了云阳县往西,便出了深山峡谷,道路开阔。
这个位置被我军占据,益州方面便不足为虑了。
战报里还提到,黄祖率领的荆州世家开拓军团,已沿大江南岸西进至云阳县南岸,
休整几日后,将于八月初一,沿江南岸继续西进。
有李忠所部牵制,刘璋根本不敢派大股部队袭击黄祖。
况且,黄祖他们已暗中联络了益州世家,刘璋能调集的资源本就十分有限了。”
杨平话锋一转:“关于益州、汉中的平定计划,我们的原计划是暂时不管,以少量兵力牵制即可。
等河北决战结束,再用政治手段解决——能不打仗最好,大汉儿郎少死些,总是好的!”
众人纷纷点头认同,唯有吕布开口:“都督(北杨平感动,吕布终于改称呼了),李忠所部兵力是否太少?要不要增兵?”
杨平看向张辽——他如今是江淮兵团总督,负责整个长江沿线作战。
张辽起身答道:“上将军无需忧虑。
江东战事结束后,我已派遣水军第二师,将步兵第十五师及部分江东俘虏沿江西调,
划归李忠指挥,成立江淮兵团西路军,由李忠任统领。
都督几天前也已签发任命,西路军由护民军第二师、第十五师、水军第二师,以及即将组建的第二十二师共四个师组成,
加上后勤部队,总兵力近三万人。
在云阳县江口布防,便是刘璋集结十万大军,也绝无可能击败他们。”
讨论完李忠的战报,定下对益州刘璋的作战策略后,杨平这场关乎建国的会议,终于正式拉开了序幕。
杨平的参谋贾石、陈提二人,将一叠叠刚印制好的建国计划分发给在场众人。
“这是本都督草拟的一份新政权行政方案,你们先看一看,稍后我们一同讨论。”主位上,杨平的声音清晰传来。
此刻的杨平,称帝的野心已毫不掩饰。
但拿到建国计划的众人,脸上并无惊讶——以杨都督如今的实力,换作旁人怕是早已登上帝位,也就他还能如此沉得住气。
一时间,会议室里鸦雀无声,众人皆低头认真审阅这份计划。
因杨平附上了组织架构示意图与文字说明,理解起来并不费力。
不多时,便有人看完,开始与身旁相熟之人窃窃私语。
与杨平同坐主位的吕姝,此前虽听过他提及新国度的行政框架,此刻细看之下,望向杨平的眼中满是崇敬,心中却又有些忐忑——
自家夫君太过优秀,反倒让她倍感压力。
杨平的太平民团治下推行简体汉字,这对李傕、郭汜、孙策、周瑜等人不算友好。
但汉字奇妙的是,能看懂繁体字的人,大多也能读懂简体字。
李傕、郭汜这两位武夫,早已被杨平一波接一波的操作震撼得麻木,看这份详细计划时竟似有了“抗体”;
孙策与周瑜则不同,昨日下午见识过杨平那场盛大婚礼上的种种奇事,已是震惊不已,
此刻再看新国家的组织架构,忽然发觉:别说他们这些地方诸侯像草台班子,就连刘氏朝廷在这套架构面前,也同样相形见绌,毫无可比性。
见众人开始讨论,杨平清了清嗓子:“诸位,现在我们一同讨论下,本都督设计的这新政权行政架构是否可行?”
碍于杨平的权威,在场众人纷纷起身,欲表示由他一言而决即可。
谁知杨平见此,抬手道:“诸位都坐下吧。
一个能造福百姓、长久存在的政治体制与行政制度,并非靠一人一言而决,需要大家群策群力。
待众人坐下,杨平点名:“孔明,你来说说,内阁为何物?”
诸葛亮这几个月,已将太平民团研究得透彻起身回答:“回禀都督。诸位同僚,依我所见:
所谓内阁,便是朝廷的行政中枢所在。
都督在计划书中明确提到,新政权的内阁,将由目前的大都督府扩编而成。”
诸葛亮顿了顿,继续说道:“内阁将设十六名顾问,协助都督处理国家大事。
其中,六位内阁顾问负责天下划分的六个片区事务(西北、河北、西南、黄淮、东部、湖广),
整理辖区内何州呈报之事,并拟定解决方案,经都督审阅无误后盖印发往各地执行;
另有六位顾问分管各部事务,三位顾问负责军机事务,一位顾问负责都督家(皇家)事务。
计划中写明,若都督外出巡视,国家大事。由这十六名顾问表决后用印,便可下发各单位执行。不知属下所说是否正确?”
杨平的内阁,说白了是在分权——将全国按地区划分,却不在地方设行政单位,事务全由内阁设置六个行台处理,意在防范割据。
而所谓的,他出巡时由顾问负责全国事务,实则是皇帝强势时可当橡皮图章,仅负责盖印;
皇帝无力时,顾问们便能联合起来将其架空,让他当个吉祥物——这属于高层集体民主制。
任何时候,全体民主制未必可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能从基层杀出重围进入中枢的,绝非蠢人,十几人足以治理好天下。
不过这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皇权会被大大削弱,制度成熟后,皇帝可能形同虚设。
甚至在民智开启、达到杨平理想状态时,皇帝便不再被需要。
“诸位,这内阁如何?”
在场几位凑数的师级军官看得云里雾里,
但周瑜、孙策、贾诩、诸葛亮、鲁肃、齐峰、陈兰等人,却都洞悉了杨平中央内阁的深层含义。
杨平发问后,一直追随他的齐峰起身行礼:“都督,若如此设置内阁,您的权威何在?!”
齐峰会有此问,是因杨平还给内阁、皇权加了层“牢笼”。
见齐峰维护自己,杨平心中欣慰,面上却依旧平淡:“齐峰司马既如此问,
便由你来向大家阐述一下,本都督即将设置的议政省作何用处?”
齐峰作为最早一批太平民团成员,也是杨平麾下综合实力最强的官员之一,对计划的理解颇为通透。
他朗声答道:“都督,诸位同僚,根据计划,朝廷最高行政单位是内阁,但旁边设有监察单位——议政省。
大家都知道,我太平民团治下各乡,除乡长、保长外,还会由全体成年乡民选出三名乡老。
乡老与品无级,却执掌乡政府大印的一部分——乡长执掌一半,另一半分成两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