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3章 新政权该怎么建(1 / 2)

加入书签

(这章有点长,一万多字)

杨修四人被带出去了。

宽大的会议室里,就只剩下杨平、吕布、吕姝和几名护卫。

杨平走到吕布面前,这位已经被刚刚那场极为烧脑的交锋惊得目瞪口呆,此时面色阴沉。

吕姝见杨平走向吕布,也跟了过来。她同样非常震惊,也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

反而在门口站着的4名亲卫,却能理解杨平刚刚说的话——因为这些亲卫都是太平民团的团员,杨平给他们上过政治课,他们知道阶级斗争的本质:

刚刚杨修四人给杨平拿了份族谱,很明显,就是要让杨平改变自己的阶级立场。

只要杨平认下,即便是这些世家仍会按照杨平的要求,老老实实出九州开拓,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打不过,在杨平的刀锋之下,他们可以选择暂时屈服;只要杨平认同和他们是一个阶级,都是世家大族,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些外出开拓的人就会一个个地再返回九州。

他们知道,在短时间内,杨平无法将这些刚刚翻身当家做主的农民改造出来。

他们这些原本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就会利用他们留下的优势卷土重来,腐蚀掉这个新政权。

到时候,所谓的改天换地,不过是朝代更替而已。

(这多么像啊!多么像啊!)

好在,杨平足够清醒。一场又一场的胜利给了他信心,也给了他底气。

最重要的是,以目前的势头来看,他只需要几个月就能平定乱世,完成他来到三国时代的任务。

没了紧迫感,杨平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为他来到的这个时代的最底层百姓谋取福祉。

吕布见到杨平过来,有些颓废地说道:“长生……

他们怎能如此无耻!

所谓的世家重血脉,可是他们现在连自己的老祖宗都能编排……”

吕布真说不下去了,因为他那个满是打打杀杀、没有政治智慧的脑子,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

杨平语气真诚地说道:“外舅,颍君,建立一个新的国度,靠的从来不是军事力量,而是政治智慧。

仅凭武力,恃强凌弱,永远不得长久!

就如400年前的楚霸王项羽。在军事上,他只在垓下败了一次。

无论是汉高祖刘邦的56万联军,还是秦军章邯的30万大军,项羽都能以劣势兵力将其击败。

但那又有什么用呢?一个毫无政治远见的猛将,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治理打下的土地,不知道给治下民众安置民生,也不知道如何联合他人。

所谓政治,无非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项羽根本不知道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连最朴素的道理都不懂,所以他败了,只败一次,就足以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杨平这个类比,吕布、吕姝是理解了。

进而,吕布又有些不解地问道:“长生,正如你所说,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可是河北的世家已经向你服软,你又为何不接受?

这不是跟当年的楚霸王项羽一样,把那些天下诸侯推到刘邦那里去了吗?”

杨平看了看二人,对着门口的亲卫说道:“陈栋,你来回答上将军的问题。”

这名叫陈栋的护卫小队长上前两步,朗声回答道:“上将军,夫人。

都督教导我们:凡事要看事情的本质。

现在的本质就是,我太平民团、护民军的朋友,就是和我们一样的底层劳苦大众。

我们的朋友,占到了全天下人口的九成五以上,这才是最广大的力量,是需要我们团结的朋友。

而那些地主豪强、世家大族,他们之所以能作威作福,无非是用所谓的皇道规则,控制着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他们的吃穿用度、护卫,全部都是由我们这些底层人民创造的。

我们太平民团要团结的朋友,从来不是那些世家大族、地主豪强,而是被他们视为贱畜的底层百姓!”

陈栋说完,对着杨平三人敬了一礼,便退了回去。

“外舅、颍君,你们明白了吧?”

吕姝和吕布从来没想过,就政治智慧而言,他们连杨平身边的亲卫都不如,此时都有些羞愧。

杨平坐到吕布旁边——刚刚王氏的位置,语重心长地说道:“外舅、颍君,我们三人,是此时世上最亲的三个人了。

颍君是我妻子,您是我外舅,你们是我的亲人、家人。

这天下,正如刚刚杨修等人所言,即便是他们集结了60万大军,又能如何?他们自己都知道打不过我们。

天下唾手可得,但如何让天下长治久安,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稍后,我们会召开一场高级别的会议,安排即将成立的新政权。

作为我我的亲人,希望外舅一定要支持我。”

此时,吕布被杨平这番话感动得只想为杨平掏心掏肺,立马起身说道:

“长生,你放心,某虽只懂得打打杀杀,但某一定会是长生手中最锋利的刀。谁敢反对长生,某就砍了谁!”

杨平伸出右手。

吕布大概也明白了,伸着自己碗钵大的拳头,轻轻与杨平碰了一拳。

“外舅,那就说好了。下午,您出发去凉州之时,我会让陈栋带着亲卫做您的护卫。

我太平民团的政治主张,以及本都督给他们上的课,由他们给您转述,您要好好学习。

我预计,到年底天下会平定,到时,外舅也可能会领着部众外出开拓,建国称王。”

杨平见吕布满脸憧憬,继续说道,“我这里的政治主张是最朴素的,你一定要学会,到时才能更好地治理自己的国家。”

吕布的目光越过杨平,看着刚刚回答问题的陈栋,重重地点了点头。

见杨平、吕布和吕姝三人正事谈完,门口的陈栋上前禀报:“都督,齐峰司马、张辽总兵官、江波总兵官等人,已在一楼等候。”

杨平便陪着吕姝,带着吕布走下二楼。刚到一楼楼梯口,只见一楼餐厅兼小客厅里,等候的众人纷纷起身,齐齐向杨平与吕姝行礼,齐声说道:

“都督安好!夫人安好!”

杨平二人回礼,开口道:“诸位兄弟安好。”

昨天是杨平大婚,和这些从各地赶来的高级军官,只是匆匆见了一面,酒席上碰了杯酒,根本没来得及好好交流。

杨平走到张辽面前,说道:“文远,平定荆州,辛苦你了。”

张辽回礼,谦逊的说道:“此皆都督之功,末将只是率部接收荆南四郡而已。”

张辽说得谦虚,但在场的人都清楚,整个荆州基本是张辽带队拿下的。

虽说兵马、粮草都是杨平提供的,但能如此迅速且损失微小地拿下荆州,总兵官张辽与军师贾诩功不可没。

与张辽说了两句,杨平来到江波面前,笑着说:“江波兄弟,真没想到你能这么快平定江东。”

江波也十分谦虚,直接把功劳推了出去:“这多亏了张和兄弟。

他在硖石关直接打掉了淮南的敌军主力,才让我江南地区没了后顾之忧。

随后,还是张和兄弟的第三镇,直接在江东后部的秣陵登陆,打得江东兵马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击败了江东步兵主力。

第二镇与水师部队才得以在南昌县完成对江东主力的围歼。

说实话,我们第二镇确实是捡了功劳。”

听江波这般说,旁边的张和也笑着帮腔:“江波兄弟说哪里话?

若没有你第二镇在湖口地区顶着,吸引江东主力,我第五镇哪有机会去搞背后偷袭?”

张和、江波之间虽有几分竞争——两人都是杨平培养的军官中领兵级别最高的,都想争一争太平民团、杨平手下军官第一人的位置。

但在流民营地时,二人关系极好,如今的竞争也只是兄弟间的义气之争。

杨平笑着看着二人,说道:“你们俩呀,就别互相谦虚了。

总之,护民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五镇联手平定了长江南岸地区,巩固了我太平民团的后方,都是功不可没!”

说着,杨走到丰神如玉的诸葛亮面前,道:“孔明,鄂州能治理得井井有条,

平定江东的最后一战,也是由你出谋划策、截断敌退路,实在是功不可没。”

杨平拉着诸葛亮的手,对在场众人说道:“诸位,谁还敢小瞧孔明年岁尚小?”

诸葛亮难得张扬了一下,说道:“都督,亮只比您小一岁。谁敢说都督年轻不经事?!”

“哈哈……”杨平拉着诸葛亮的手大笑起来,厅中众人也纷纷跟着笑了起来。

唯有两个人显得极为尴尬——便是穿着护民军常服、身边跟着四个魁梧大汉的孙策和周瑜。

刚才江波、张和说起江东战事时,压根没提他们的名字。

看似是给他们留了面子,可在这两个极为骄傲的人心里,这分明是瞧不上他们,连提都懒得提!

聚集过来的军官,大多是从南边三镇回来的主要领导人。

接见完毕后,杨平向后边走去,众人紧随其后。

见杨平走来,孙策与周瑜立刻“推金山倒玉柱”般下拜,齐声说道:

“败军之将孙策/周瑜,参见都督!都督安好!”

杨平上前,一手一个扶起孙策与周瑜,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二位将军免礼。”

杨平现在,难道就不怕孙策、周瑜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他还真不惧这二人会有什么异动——且不说杨平身后有吕布、张辽镇场,便是孙策、周瑜身后那四位寸步不离的壮汉,也足以让二人安分——

那四人是:车骑第二师师长木奎,西凉骑兵出身,勇武过人;

车骑第三师师长胡车儿,本就是历史留名的猛将;

车骑第四师师长黄忠,单是他一人,收拾孙策、周瑜便不在话下;

还有护民军军早期第一猛将,第十师师长袁培。

这四人组成的护卫,将安保做得滴水不漏。

起身的孙策、周瑜也是极为识趣,神色愈发恭敬。

杨平朗声道:“二位将军既暂时加入我护民军,便是自家兄弟。

稍后,便随本都督一同北上,击败河北兵马,为平定乱世尽份心力,也不负二位之志。”

他顿了顿,目光诚恳,“至于乱世平定之后,二位尽可放心。

本都督的信誉有目共睹,会派水军将你们的亲信部众与家人送往东南亚,每人各赐一座岛屿,面积都超过大汉的荆州,作为你们的领地。”

见杨平重申了劝降时的许诺,孙策与周瑜对视一眼,再次躬身下拜:“多谢都督。”

“在我这里无需多礼。”杨平摆摆手,话锋一转,“方才,本都督接见了河北派来的代表,

他们说,刘家天子竟召集了长城内外的胡人,合计超过十万之众进入河北,又让世家豪族集结了五十万大军。”

杨平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那刘家天子为保皇位与所谓祖宗基业,竟不惜诏令胡人入关,与我太平民团为敌!

我汉家之土,何时容得夷蛮横行?!

二位将军可敢与本都督一同渡河,灭尽这些蛮夷?!”

杨平这话一出,不仅孙策、周瑜面露愤色,在场的护民军军官与太平民团高官也纷纷怒声斥责。

“为保自己的位置,竟引蛮夷祸乱汉土!”

不知是谁先骂了一句,很快,“汉奸”的名号,便成了汉献帝在众人心中的标签,连带着河北政权也被斥为伪政权、汉奸政权,颇具讽刺!

给河北政权定了性——伪政权!

众人纷纷跪地劝进,请杨平称帝、建立新政权,带领我大汉子民消灭这个伪政权。

这已经是杨平遭遇的第三次劝进了,不同于前两次,这一次基本上是杨平集团的高官群聚,涵盖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但杨平仍是那句话——皇帝,本都督会当的,但是得等到消灭河北的刘家天子以后。

天下太平,本都督自会称帝!

三辞三让,杨平已经让了三次。

众人都知道:只需要在河北大胜之后,再劝进一次,自己的从龙之功就有了!

众人移步至杨平小楼三层的办公室兼会议室。

杨平与吕姝坐主位,左右依次是护民军的核心人物:

左右司马齐峰、牛状,军机省副总督吕布,

参谋部副部长贾诩、诸葛亮、鲁肃,

护民军第一镇总兵兼步兵总督张辽,

第二镇总兵官兼水军总督江波,

第五镇总兵官兼战车都统张和,

第十师师长兼第二镇参军袁培,第七师师长兼第二镇参军黄正,

车骑第二、三、四、五师师长木奎、胡车儿、黄忠、林聪。

还有太平民团六部的官员——

吏部代理司正于俭(杨平兼管)、民部司正陈兰、商部司正张福、农部司正宁季、工业部司正石臼,

以及礼部副司正王曲(司正邹玉在长安兼任雍州州长),兴州代理州长冯七。

两个降将孙策、周瑜,两个加盟者李傕、郭汜。

连杨平与吕姝在内,共二十八人在会议室就坐,倒也宽敞。

会议尚未开始,房门被敲响,陈栋拿着一份加急快报进来:“都督,这是第一镇参军、第二师师长李忠,以四百里加急送来的战报。”

杨平展开战报,观看后,朗声向众人宣布:“李忠在三日前,率领第二师全体、荆州民团一部及水上警备队一部,

在朐忍县(今重庆市云阳县,后文直接称云阳县),击败了巴郡太守赵温、郡尉颜严率领的三万兵马。

现在云阳县西部的大江拐口处建立营寨。

他说会按预定计划,在江口拐角处给益州刘璋施压,逼他调兵去巴郡。”

杨平看向众人:“诸位也知道,过了云阳县往西,便出了深山峡谷,道路开阔。

这个位置被我军占据,益州方面便不足为虑了。

战报里还提到,黄祖率领的荆州世家开拓军团,已沿大江南岸西进至云阳县南岸,

休整几日后,将于八月初一,沿江南岸继续西进。

有李忠所部牵制,刘璋根本不敢派大股部队袭击黄祖。

况且,黄祖他们已暗中联络了益州世家,刘璋能调集的资源本就十分有限了。”

杨平话锋一转:“关于益州、汉中的平定计划,我们的原计划是暂时不管,以少量兵力牵制即可。

等河北决战结束,再用政治手段解决——能不打仗最好,大汉儿郎少死些,总是好的!”

众人纷纷点头认同,唯有吕布开口:“都督(北杨平感动,吕布终于改称呼了),李忠所部兵力是否太少?要不要增兵?”

杨平看向张辽——他如今是江淮兵团总督,负责整个长江沿线作战。

张辽起身答道:“上将军无需忧虑。

江东战事结束后,我已派遣水军第二师,将步兵第十五师及部分江东俘虏沿江西调,

划归李忠指挥,成立江淮兵团西路军,由李忠任统领。

都督几天前也已签发任命,西路军由护民军第二师、第十五师、水军第二师,以及即将组建的第二十二师共四个师组成,

加上后勤部队,总兵力近三万人。

在云阳县江口布防,便是刘璋集结十万大军,也绝无可能击败他们。”

讨论完李忠的战报,定下对益州刘璋的作战策略后,杨平这场关乎建国的会议,终于正式拉开了序幕。

杨平的参谋贾石、陈提二人,将一叠叠刚印制好的建国计划分发给在场众人。

“这是本都督草拟的一份新政权行政方案,你们先看一看,稍后我们一同讨论。”主位上,杨平的声音清晰传来。

此刻的杨平,称帝的野心已毫不掩饰。

但拿到建国计划的众人,脸上并无惊讶——以杨都督如今的实力,换作旁人怕是早已登上帝位,也就他还能如此沉得住气。

一时间,会议室里鸦雀无声,众人皆低头认真审阅这份计划。

因杨平附上了组织架构示意图与文字说明,理解起来并不费力。

不多时,便有人看完,开始与身旁相熟之人窃窃私语。

与杨平同坐主位的吕姝,此前虽听过他提及新国度的行政框架,此刻细看之下,望向杨平的眼中满是崇敬,心中却又有些忐忑——

自家夫君太过优秀,反倒让她倍感压力。

杨平的太平民团治下推行简体汉字,这对李傕、郭汜、孙策、周瑜等人不算友好。

但汉字奇妙的是,能看懂繁体字的人,大多也能读懂简体字。

李傕、郭汜这两位武夫,早已被杨平一波接一波的操作震撼得麻木,看这份详细计划时竟似有了“抗体”;

孙策与周瑜则不同,昨日下午见识过杨平那场盛大婚礼上的种种奇事,已是震惊不已,

此刻再看新国家的组织架构,忽然发觉:别说他们这些地方诸侯像草台班子,就连刘氏朝廷在这套架构面前,也同样相形见绌,毫无可比性。

见众人开始讨论,杨平清了清嗓子:“诸位,现在我们一同讨论下,本都督设计的这新政权行政架构是否可行?”

碍于杨平的权威,在场众人纷纷起身,欲表示由他一言而决即可。

谁知杨平见此,抬手道:“诸位都坐下吧。

一个能造福百姓、长久存在的政治体制与行政制度,并非靠一人一言而决,需要大家群策群力。

待众人坐下,杨平点名:“孔明,你来说说,内阁为何物?”

诸葛亮这几个月,已将太平民团研究得透彻起身回答:“回禀都督。诸位同僚,依我所见:

所谓内阁,便是朝廷的行政中枢所在。

都督在计划书中明确提到,新政权的内阁,将由目前的大都督府扩编而成。”

诸葛亮顿了顿,继续说道:“内阁将设十六名顾问,协助都督处理国家大事。

其中,六位内阁顾问负责天下划分的六个片区事务(西北、河北、西南、黄淮、东部、湖广),

整理辖区内何州呈报之事,并拟定解决方案,经都督审阅无误后盖印发往各地执行;

另有六位顾问分管各部事务,三位顾问负责军机事务,一位顾问负责都督家(皇家)事务。

计划中写明,若都督外出巡视,国家大事。由这十六名顾问表决后用印,便可下发各单位执行。不知属下所说是否正确?”

杨平的内阁,说白了是在分权——将全国按地区划分,却不在地方设行政单位,事务全由内阁设置六个行台处理,意在防范割据。

而所谓的,他出巡时由顾问负责全国事务,实则是皇帝强势时可当橡皮图章,仅负责盖印;

皇帝无力时,顾问们便能联合起来将其架空,让他当个吉祥物——这属于高层集体民主制。

任何时候,全体民主制未必可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能从基层杀出重围进入中枢的,绝非蠢人,十几人足以治理好天下。

不过这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皇权会被大大削弱,制度成熟后,皇帝可能形同虚设。

甚至在民智开启、达到杨平理想状态时,皇帝便不再被需要。

“诸位,这内阁如何?”

在场几位凑数的师级军官看得云里雾里,

但周瑜、孙策、贾诩、诸葛亮、鲁肃、齐峰、陈兰等人,却都洞悉了杨平中央内阁的深层含义。

杨平发问后,一直追随他的齐峰起身行礼:“都督,若如此设置内阁,您的权威何在?!”

齐峰会有此问,是因杨平还给内阁、皇权加了层“牢笼”。

见齐峰维护自己,杨平心中欣慰,面上却依旧平淡:“齐峰司马既如此问,

便由你来向大家阐述一下,本都督即将设置的议政省作何用处?”

齐峰作为最早一批太平民团成员,也是杨平麾下综合实力最强的官员之一,对计划的理解颇为通透。

他朗声答道:“都督,诸位同僚,根据计划,朝廷最高行政单位是内阁,但旁边设有监察单位——议政省。

大家都知道,我太平民团治下各乡,除乡长、保长外,还会由全体成年乡民选出三名乡老。

乡老与品无级,却执掌乡政府大印的一部分——乡长执掌一半,另一半分成两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