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4章 决战的军事部署(2 / 2)

加入书签

从一品配两百名警卫,正一品配三百名警卫。”(以杨平预计,他的军中不会有从一品、正一品的元帅和大元帅了。)

宣布完警卫人数,杨平这才说道:“所有从五品以上军官的警卫员,全部出自禁卫军警卫营,

警卫员实施轮换制,最长任期不得超过两年。

诸位可否同意?”

参会的这些军官们都知道,杨平军中不允许存在军阀。

原来整编的时候,还允许军官们保留几名自己养的亲卫,虽然军饷是由杨平来付。

此次成立警卫营之后,这些军官们身边的警卫部队全部是由杨平派遣。

也就是说,你要是老老实实的,忠诚于护民军、忠诚于杨都督,那什么事都没有;

如果你想叛变,那真的连一个警卫员你都带不走了。

而且自己的贴身亲卫全部来自于杨都督派遣,等于是这些军官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杨都督的眼皮子底下。

杨都督豪气是真豪气——升官加爵、作战指挥,根本不做干预。

但这控制也是真控制——军中不仅有司马、参军,重点单位像车骑部队,还加置了护军(政委),

现在,连警卫员都给你安排明白了,还是轮换制。

所以,在杨都督手下做军官,你就只能忠心耿耿了。

但在场的这些军官,除了李傕、郭汜、孙策、周瑜,其他人都被杨平潜移默化调教得差不多了。

况且李傕、郭汜这些人马上就离开杨平的治下了,这项规定跟他们没关系。

高级军官没什么人反对,这项警卫条令就这么定下来了。

杨平才对着参会的几名各部尚书宣布:

“警卫营不仅负责军官的防卫工作,同样负责地方官员的防卫工作。

原则上,各县县令配两名警卫员。

然后,各州的官员自从四品开始,配四名警卫员,正四品的州长配八名警卫员;

中央的从三品官员配十二名警卫,正三品官员配二十四名警卫,

从二品官员配三十六名警卫,正二品配五十名,

从一品配七十名,正一品配一百名。

你等可有意见?”

说白了,警卫就是监视——

如果按照杨平制定的国家策略,一旦天下太平,这官员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极大的保障,根本就不需要朝廷给配警卫。

但杨平给配警卫,这说白了,就是明晃晃地告诉你们:这就是我给你们配备的监督者。

在场的几位尚书倒是想反对一下,但在杨平的威压之下,以及堂中十几位高级将领的注视下,心里想反驳,嘴上却说道:

“多谢都督为我等考虑。”

杨平在这几位部长尚书回答之前,是少有的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些人,但凡有一个敢反对,他杨平就敢直接将其拿下,赶出队伍——

不敢接受监督的官员,你想干什么?

贪赃枉法?!还是鱼肉百姓?!还是准备造反?!

杨平关于警卫营特地说了这么多,也达到了他给官员们上一上枷锁的目的,这才又言归正题地说道:

“在黄河沿岸,我们部署六个镇的兵力,加上本都督率领的中军禁卫部队,以及划属于中军的水军第一师、第三师两支奇兵,总兵力超过三十万。

本都督就计划,用这三十万精锐来解决河北的敌军,诸位感觉如何?”

对于杨平用三十万精锐过河与敌军决战,激进派的鲁肃以及年轻的军官张和等人没有什么感觉,不就是三十万打六十万吗?优势在我!

但沉稳持重的贾诩、张辽向杨平提出:“都督,可否再增加十万兵力?会更有胜算。”

杨平此时自信满满:“此战,本都督带三十万大军过河,目的其实并非作战,而是去抓俘虏!”

杨平话音一落,众人皆是目瞪口呆,特别是孙策、周瑜,在心中已经对杨平此战的胜负判了死刑——

如此一个目中无人的统帅,真应了那句“骄兵必败”!

关于杨平有什么后手,在场众人都不知道,但张辽等人却知道,杨平从来不会说大话。

于是,贾诩又向杨平提出了一个问题:“都督,怎能保证河北兵马,会按照您的设想,南下到黄河岸边与我军决战?”

杨平仍然自信地说道:“贾太尉,诸位,且放心,河北兵马一定会按照本都督的设想来到黄河岸边。准确地说……”

杨平的指挥棒指向黄河北岸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标注有一个名字——武德县(今武陟县),

“武陟县,就是本都督给河北兵马准备的决战之地,而且,河北兵马一定会来到此处与我军决战!

七月底的微风吹过三楼南北通透的窗户,给会议室带来了一丝凉爽。

然而,杨平的话音落下,却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不同于袁培、马河、木奎这些将领们商讨着该如何打仗,

贾诩、鲁肃、诸葛亮、周瑜则陷入了沉思,思考杨平为什么会如此笃定,河北大军将抵达武陟县、原阳县之间的黄河北岸,与护民军决战。

杨平也没让他们思考多久,直接提问:“公瑾,汝有何高论?”

听到杨平提问,周瑜起身行礼后说道:“都督所选战场,以地利而言,十分有利于河北兵马。”

杨平上前,将指挥棒交给周瑜,示意他到地图前来。

周瑜对这种部署作战的方式很新奇,拿着指挥棒走到那幅巨大的地图旁,指着武陟县旁一道黑线说道:

“诸位请看,这是沁水,此时(东汉末年):

黄河北岸、沁河东岸、济水西岸这片区域,整体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大规模军队调动和展开:

黄河北岸 ,部分地区有丘陵分布,如洛阳东北部的黄河北岸,北面是丘陵,沟壑纵横,依傍太行、王屋二山,而在山水之间,则是平原滩涂地带,土地平旷。

沁河发源于太行山,向南经沁阳、博爱、温县,于武陟县流入黄河,

其东岸地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也有利于军队的驻扎和粮草的种植与征集。

济水在这些年(东汉末年),水量已较小,

其西岸地区(在今河南原阳、封丘一带),历史上是大河泛滥频繁的区域,故道纵横交错,沙碛地带时隐时现,但整体仍以平原地形为主。

故而从地利优势来讲,此地利于河北兵马,特别是十多万胡人骑兵展开。

同时,这片宽度百里的区域南岸,就是成皋、荥阳。

如果我军不在南岸进行防守,敌军突破黄河之后,便可长驱直入——

向南可拿下许昌、临颍,直接攻击汝南、南阳等我军腹地;

向东则能进攻徐州,切断我东部各部的后路。”

周瑜说完,向着杨平行了一礼。

杨平心想:周瑜真不愧是能统领数万、甚至十多万兵马的统帅,关于地利,他看的真通透。

示意周瑜回座,杨平随后又问道:“孔明,你来从人心方面讲一讲,为什么河北兵马必须要集中起来,与我军决战?”

诸葛亮起身行礼后说道:“诸位,河北兵马多是世家大族、地主豪强拉起来的队伍,士兵多为佃户、奴仆。

我太平民团主张‘打土豪分田地’,袁绍等人根本不敢放任我军北渡黄河。

即便黄河北岸有济水,可秋冬之际水量锐减,不少地方无需架桥便能涉水而过。

汉天子刘协、袁绍等人害怕我军一旦渡过大河进入河北地界,他们治下的百姓会纷纷投奔我护民军,故而必须阻止我军北渡。

但若是60万大军分散布防于千里黄河沿岸,我军任选一处强攻便能突破,他们根本守不住。

因此,河北最优的选择就是集中兵力于要害之地,逼我军在此于之对峙甚至决战。

而黄河荥阳段正是这样的地方,诚如公瑾所言,此乃攻其必救之处,也是我太平民团治下的核心区域。

过了这里,黄河、济水折向东北,而这段黄河恰是河道最南端,直抵我太平民团腹地。

若是河北在此集结数十万军马,我军必得出主力与其对峙。”

杨平示意诸葛亮坐下,又询问鲁肃:“子敬,你从后勤角度说说,为何河北军马会在此与我军决战?”

鲁肃起身,盯着地图,自信地说道:“都督,诚如公瑾所言,黄河北岸有济水。

若是袁绍等人选择在原阳以东,比如濮阳与我军对峙,其后勤需过济水运送。

而济水与黄河间距不过数十里到百里,一旦我军水军夺得济水控制权,便可将河北大军困于黄河以北、济水以南。

数十万兵马被掐断粮草,则不攻自乱!

特别是十多万胡人骑兵,将被限制到黄河、济水之间的狭长地带,根本无法机动。

一旦如此,河北兵马旦夕可破!

但若选在武陟县与原阳县之间,则无此隐患。

同时,从邺城南下,向武陟、原阳运送粮草无需途经大河,通道十分通畅。”

三位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士说完后,杨平总结道:“诸位,正如公瑾、孔明、子敬所言,

沁水以东、济水以西、黄河以北的这片平原,确是河北兵马最理想的战场。

本都督要说的是,既然这里最有利于河北兵马,本都督为何还要选在这里决战?

因为本都督要的,就是让河北兵马全部集结于此,一举全歼!

正如本都督所说,我军会在8月底之前,出动第三镇、第六镇,以两镇之兵拿下沁水以西地区。

由此,从地理态势和双方战略逻辑来看,袁绍以原阳为依托与占据武陟的我军形成东西对峙,是唯一的选择,核心原因有三点:

1. 地理上的“天然对峙线”

武陟(沁河入黄口)与原阳(济水西岸)东西相距约百里,中间是开阔平原,无险可守,

却被黄河北岸的滩涂、灌渠分割,恰好形成“谁先推进,谁就暴露侧翼”的平衡态势。

原阳背靠济水,袁绍军可依托济水作为后勤通道(从邺城通过济水运粮更便捷),

同时借助济水作为侧翼屏障,避免被我军水军绕后——这是他对“水军劣势”的被动弥补。

2. 袁绍的“兵力展开需求”

袁绍几十万大军(尤其是十多万胡人骑兵)需要平原施展,

原阳周边的济水西岸平原,足够容纳其阵型;

而他们若退到济水以东,河道纵横会限制骑兵机动性,反而给我军水军留下操作空间。

袁绍选择原阳,本质是想在“发挥兵力优势”和“规避水军威胁”之间找平衡。

3. 对我军的“遏制意图”

我军占武陟,等于卡住了沁水-黄河的水运节点,可顺流支援或回撤。

袁绍守原阳,既能依托济水阻断我军向东推进(防止其威胁邺城方向),

又能保持对武陟的压迫,逼着我军在平原上与其正面决战——这正合他“以众凌寡”的算盘。”

杨平算是对周瑜、诸葛亮、鲁肃三人的分析做了总结:

“这种东西对峙,看似是地理分割下的必然选择,实则是敌我双方对“平原主动权”的争夺:

我军想利用武陟的水运支点逐步压缩空间,袁绍则想以原阳为根基,用兵力密度逼我们犯错。

而最终打破平衡的,是本都督为敌军准备的超级、从天而降的天罚——

在开阔平原上,这种从天而降的威慑,对密集阵型的摧毁力会被无限放大,让袁绍的“依托对峙”彻底失效!”

杨平不断的提起他的决胜武器“天罚”,让在场众人心中好奇到极致,但谁都明白,这种杀手锏在决战之前,杨都督是不会亮出来的。

就听杨平继续说道:“诸位,此战,在战略上,我军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我们水军的蜈蚣船:

这种能拆能装、水陆两用的船,就是本都督为突破黄河防线量身定做的——

既能在黄河水面快速机动,选袁绍防御薄弱点强渡;

又能拆成部件用轮子拉着穿平原、越浅滩,悄咪咪摸到漳河。

袁绍的斥候根本想不到我军能这么玩,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我们的万人水军早就在漳河组装好战船,直逼邺城了。

邺城是袁绍的老巢,粮草、家眷、核心幕僚全在这,打死袁绍他们也想不到,我军能通过水路来攻击邺城。

而邺城负责向前线输送粮草,城门肯定没有堵死,而我军水军有大量的轰天雷,炸开城门轻而易举!

邺城一旦被我军水军拿下,袁绍就成了“没头的苍蝇”——

粮道被断是死,回师救邺城又怕我军追击,他的部队会溃散!

这时候的袁绍只剩一个选择:在邺城失守的消息没有扩散之前,集中所有兵力,向我军展开战略决战,妄想在平原上凭人数优势歼灭我军主力。

本都督要的就是这个“逼敌聚歼”的效果,把分散的敌军集中起来,一举歼灭!”

杨平这个大迂回的包围战略,让在场的众军官眼前一亮,都想起身恭维,却被杨平示意坐下。

杨平继续总结道:“太行山以东、漳河以南,黄河、济水以西的区域,看似开阔,实则是个“口袋”:

太行山挡住敌军西逃的路,漳河断了北撤的桥,黄河、济水锁死了他们南渡的门!

袁绍大军被压进这片平原,想跑没处跑,想藏没处藏,只能密密麻麻挤成一团——这就是本都督要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太行山以东的山地丘陵限制了胡人骑兵向西突围(战马在崎岖地形跑不快,还容易摔绊);

漳河、黄河、济水组成的水网则封死了北、南、东三个方向——

胡人骑兵就算主战场上没有被全歼,逃散之部面对河流,要么找不到渡船(护民军用水军控制了渡口),

要么只能冒险泅渡(战马负重渡河等于送死)。

等于说,这个包围圈,把胡人骑兵最依赖的“打不过就跑”的后路全堵死了!”

(胡人骑兵的优势在冲锋和劫掠,却扛不住持久战:

他们不像中原军队有完善的后勤体系,战马要吃草、士兵要吃粮,一旦被圈在狭窄平原里,几天找不到补给就会崩溃!)

杨平在众军官崇敬的目光中暂作停顿,光扫视一周后,朗声说道:“诸位,本都督为了这场大战,准备了太久。

包括本都督放回去的曹昂——要想培养一个可用的间谍,实在是太难了,不过用的好,一人足矣。

在放回曹昂之前,本都督故意让他见识了骑兵三宝。

因为有着骑兵三宝作为诱饵,长城内外的胡人才会自信心爆棚,愿意听从河北刘协、袁绍等人的召唤。

不过,这些胡人可都是各怀鬼心,盯着中原这块肥肉呢!

但即便是十多万装备了骑兵三宝、战力翻番的胡人骑兵,本都督早有应对之法。

这就是天罚!

对胡人骑兵来说,从天而降的“天罚”冲击,比对中原军队更有杀伤力——

他们本就信鬼神,看到“天罚”炸营,很可能当场溃散。

就算有部分骑兵想突围,但四周都是水和山,明知跑不掉,斗志也会瞬间垮掉。

这种“物理包围+心理崩溃”的双重作用,比单纯靠我军车骑部队硬拼高效得多!

说到底,这个包围圈的核心不是“硬打”,而是“困杀”——

用地理把骑兵的机动性废掉,用持久战磨掉他们的锐气,最后再用“天罚”降维打击,彻底摧毁其抵抗意志!

哪怕战场上没全歼,他们也只能在包围圈里活活耗死!

这一战,本都督就是要消灭所有南下的胡人骑兵!

杨平开始激昂地做最后总结:

“10多万胡人骑兵,是南下部落的主力,一旦被全歼,大漠以南(比如河套、漠南草原)的部落会瞬间陷入“无主”状态——

青壮损失殆尽,剩下的老弱妇孺既没能力组织抵抗,也没心力再掀波澜。

我军在灭亡河北主力之后,便迅速北伐漠南草原,等于在胡人最虚弱的时候“趁虚而入”,几乎不会遇到像样的抵抗!

我护民军从幽州、并州出兵,沿着阴山南麓推进,既能依托长城旧塞作为据点,又能顺着草原部落的迁徙路线犁庭扫穴!”

(PS:历史上胡人反复南下,往往是因为草原部落有生力量未被彻底摧毁。

主角杨平这波操作,等于把大漠以南的胡人“有生力量+潜在威胁”一锅端:

不仅打掉了能打仗的青壮,还直接控制了水草丰美的漠南牧场(这是胡人繁衍生息的根基)。

失去了牧场和人口,胡人还能翻起什么波浪?!)

杨平的声音极其慷慨:“总之,这一战打完,我太平民团不仅要平定河北,结束乱世。

更要趁势消灭北方胡人,彻底安定华夏核心区域!”

“啪啪啪啪啪……”激烈的掌声响起。

众人虽不知杨平口中“顶级天罚”究竟为何,但想到护民军的三十万精锐,再加上这陷敌于牢笼、断其后路的战略——

即便敌军有百万之众,也必能一战歼灭!

掌声落下,众人纷纷起身,向杨平表示:“都督,这场战略决战,从庙算而言,我军胜率有七成。

请都督放心,我等一定奋力作战!

平定乱世、剿灭胡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