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大江对峙(2 / 2)
伊籍向三人行礼后,便即刻道别,坐着自己的大船顺江而下,抵达邗沟入口后,开始顺着邗沟运河北上,抵达淮河后,弃船上马,向徐州彭城而去……
在伊籍走后,孙策、周瑜、张昭三人倒也进行了一场深入的探讨,得出的结论就是:
伊籍的话虽然可能会有些夸张,但杨平的所作所为,通过这两个月来从汝南郡逃过来的地主豪强得到了确认——
这妖人杨平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世家大族、地主豪强的公敌,但他目前对江东威胁不大,暂时无需理会。
毕竟,汝南郡地处天下之中,北边就是大汉王朝的统治核心地区,北方的诸侯们不会坐视杨平发展壮大。
此时正好让杨平,跟荆州的刘表隔着汉江互相消耗,北方的诸侯们再出动抄了杨平的后路。
有了这一段时间,就足够孙策彻底平复江东地区,有了成为天下顶级诸侯的实力!
这想法很好,但是仅仅过了五天,孙策埋在襄阳城里的细作,一路狂奔回到了丹阳。
(说起这细作,他也真的够倒霉的,刚开始,他坐着荆州的商船向南逃窜,
随后便是三天的暴雨,江面波涛汹涌,根本无法行船。
这个细作只能是用双脚,沿着大江南岸前行,好不容易进了豫章郡自家的地盘,表明身份之后,就一路快马向东而去。)
见到孙策的时候,这细作已经到了身体能承受的极限,只说了一句:
“五月十四日,护民军击败荆州水军主力,占领了襄阳城,杀死了刘表。目前,南阳郡已经为护民军所占据。”
一句话说完,这细作便晕了过去。
孙策一边让家中奴仆,带着孙家族人拌做的细作出去歇息,一边迅速传召了周瑜和张昭。
周瑜、张昭听闻孙策说的加急情报后,即便是气量非凡的周瑜,也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待反应过来后,立马对着孙策说道:“伯苻,我等须尽快派精锐兵力沿大江西进,做好阻挡护民军,沿汉江向东南而来,最后顺大江东来的准备。”
孙策作战勇猛,眼光也有,但是思维却没有周瑜这么快。
听闻周瑜之言后,也反应过来了:既然护民军水军能击败荆州水军,那就说明这是一支水上强军。
水上强军从襄阳顺着汉江向东南而进,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即便是在汉口的黄祖能够阻挡一时,
但正如伊籍的提议——让孙策等人率大军在江夏郡上岸后,向北攻打武胜关,再攻打汝南郡。
同样,太平民团也可以派步兵从武胜关南下打汉口。
既然太平民团能在短短的十余天时间内,便能歼灭刘表大军三万多大军,占领南阳郡。
那么,黄祖肯定守不住江夏郡。
一旦江夏郡丢失,太平民团就已经不是和江东相隔十万八千里了,而是顺江而下,三、五日便能攻击到江东腹心之地了!
想明利害关系,孙策当即命周瑜为水军大都督,自家的叔叔孙静为水军副都督,
统领江东地区的所有水军,即刻沿大江向西而去。
同时传令在豫章郡的太史慈,尽起豫章郡精锐步军,迅速赶往柴桑进行布防。
孙策自己则整顿兵马为后援。
但是孙策没想到的是:太平民团、护民军的行动会这么迅速。
五月十九日,江波收降了江夏郡的黄祖,随后便是三天的暴雨。
到五月二十三日,暴雨停歇,在泥泞中前进了三、四天的护民军第一师,和护民军第七师,前后脚赶到了汉口城。
在五月二十五日,护民军水军主力也赶到了汉口城。
同时,作为由江夏郡升格为鄂州的州长诸葛亮,也带着大批的作战物资,通过陆路抵达了汉口城。
于是五月二十六,黄正的步兵第七师便和水军第二师、第四师,联合顺着长江东进,
占领了长江南岸的大冶县,随后又向东而去,
于五月二十八日占领了柴桑,控制长江了通向扬州的水上通道。
而此时,太史慈率领的先锋,距离柴桑不到三十里。
见柴桑城被占领,太史慈没有轻举妄动,而是率领三千先锋,在柴桑东50里江岸边扎下大营,
准备为逆流而上的周瑜水军部队,争取站稳脚跟的时间。
两天后,周瑜在太史慈大营的东边三十里,完成了水军营寨的建设,
而孙静已经将江东地区能调动的水军,全部调过来。
而且,豫章郡步兵主力和孙策派来的后援步兵共计八千余人,也同时抵达了水军营寨。
加上太史慈的三千先锋、周瑜手下有了一万六千余人,但周瑜却高兴不起来:
根据这几日太史慈探查,在柴桑驻扎的护民军,足足有万余水军和数千精锐步兵,在兵力上还多于自己。
而且,据太史慈探查,护民军几乎人人披甲,还占据着大江上游的地利优势,这一仗,在周瑜看来,不太好打!
不过,这也不用周瑜操心,因为坐镇在柴桑的江波,根本就没准备在这个时候东进。
因为东进打扬州,这不符合杨平制定的战略。
作为杨平的死忠,同时也有了些战略眼光的江波,当然知道——太平民团扩张的太快,拿下了荆州,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才能稳固根基,现在不是盲目扩张的时候。
于是,江波就统领着手下的水军第二师、第四师,步兵第七师,加上一定的后勤部队,总兵力近两万人,驻扎在柴桑。
一方面,防备大江之南的孙策所部,
一方面,能够威胁北部庐江郡的刘勋所部。
于是,在大江之上,一场漫长的军事对峙,就此展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