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8章 杨平用计,曹操落幕(1 / 2)

加入书签

当杨平在城西营寨部召开战会议的时候,曹操终于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大孝子曹昂。

\"孩儿见过父亲,让父亲担忧了。\"看着跪地行礼的曹昂,曹操赶紧一把扶起,仔细观看被俘三个多月的儿子,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拍着曹昂的肩膀说道:

\"好、好,我儿归来,风采更胜往昔。哈哈…杨平小儿倒也识时务,未曾亏待我儿,如此就好,如此就好!\"说话间,曹操就拉着曹昂前去就坐。

帐篷内的夏侯渊识趣地走了出去,把空间留给了这父子俩。

一番问候过后,曹操看着曹昂,不禁有些感慨地说道:\"我儿被俘三月,除了稍微黑了点,竟比在兖州之时更加精神了。\"

曹昂回到了曹操身边,悬着的心终于是放下来了,很自在地回答道:\"父亲,儿在杨平处,除了有十余名护卫随时贴身跟随之外,其他倒无限制,故而过得倒也自在。

身处敌营,儿亦随时抱有警惕之心,与人交往更多了一分谨慎。

然,杨平此人胸襟甚广,委儿以重任,数月之间,儿竟然通透了处世、办事之道,此为意外之喜也。\"

曹操听了曹昂的话,大概立马就明白了曹昂为什么看着十分沉稳、自信——在敌营中的历练,这可是自家儿子宝贵的财富呀。

于是询问道:\"子修,四月间,你与家中去信报平安,言说杨平任命你为礼部司正,专司教化祭祀之事。

我儿竟也在敌方做了大宗正了……\"

父子二人的交谈是比较轻松的,没有什么算计。

曹昂就将自己在太平民团治下担任礼部主官,要负责的工作项目一一讲给了曹操。

曹昂的声音不急不徐,“父亲,儿主要负责的是祭祀护民军阵亡的将士,给阵亡的将士们修陵墓。

若是有家人后代的阵亡将士,则在其乡里修陵墓,

没有家人后代的烈士,就在阵亡之处修建集体陵园,由附近的各乡里负责祭拜……”

曹昂只说到这里,曹操就变了面色,淡淡地说道:\"子修,杨平仅凭这一手,其麾下将士出征,士气就能高上三分。\"

曹昂也是感慨地答道:\"是啊父亲,自古征战谁人不惧死亡?!

圣人有言: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杨平的礼部与汉室朝廷的大宗正,完全是两回事。

朝廷的宗正负责祭祀的,不过是王侯将相、宗族人员,而杨平的礼部的祭祀,只是那些为天下太平牺牲的将士。

所以杨平的军队出战,不论其他,单论死后祭祀,也足以使将士们阵前不惧死亡,端的可怕!\"

曹昂这次回来,急切地想将他在杨平治下的所见所闻告知曹操,好让其父亲研究出对策来抗衡杨平。

于是继续说道:\"孩儿负责的礼部,不仅仅是管祭祀阵亡将士,最主要的还是教化百姓……\"

随后,曹昂将杨平强制让治下儿童识字,在各个乡开办夜校,拿出粮食等物资作为鼓励。

同时用尽各种手段让治下百姓背《千字文》,宣传的就是:每天背诵三遍《千字文》便可延年益寿。

最后,曹昂总结道:\"总之,杨平用尽一切手段,要让治下百姓,无论男女老幼全部都要识字。

孩儿担任礼部司正这三个月来,原汝南郡近百万人,有将近一半的人,先后在各乡中小学开办的夜间识字班,进行学习过。

当然,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晚上的那一碗强身健骨粉(虫粉)。

但不可否认,杨平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片土地上的人大部分人,都是有天赋的,只是没有机会!

这些在夜校学习的普通农夫,甚至以前是地主豪强家的佃户、奴仆,其中确有天分的,仅仅月余时间,便能学完整个《千字文》。

父亲您也知道,日常交流的文字,有1000个常用字,基本就够用了。

而这些学通文字的人,就立刻被太平民团委任以小官、小吏,这就更激起太平民团治下民众的学习欲望。

孩儿跟父亲说这些,不是为了夸赞杨平功绩,而是想告诉父亲,杨平治下,根本就无需和地主豪强、世家大族合作。

他自己就能成批量的培养基层的官吏,能够轻松地运转起他所占据的地盘。\"

曹操听了,感慨中带着一丝无奈,对曹昂说道:\"子修,如果能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为父也愿意像杨平一样,让治下百姓都如此学习。

即便是咱曹家一天只吃一顿饭,为父也愿意像杨平一样,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基层官吏,摆脱世家大族、地主豪强的掣肘。

但这是不可能的!

正如你所说,杨平在汝南郡之所以能如此放手施为,那是他将所有的地主豪强一锅给端了,没有这些人的掣肘,他杨平就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这就是曹操的无奈了——正如曹昂所说的,杨平的汝南郡推广教育,是因为杨平没有掣肘的势力。

曹昂没说的是:杨平的太平民团能够大量生产廉价的纸张,以及通过印刷术生产大量的扫盲教材。

又以乱世最珍贵的食品,激励治下百姓的学习热情,又以官位作为最终的终极诱饵,使其治下百姓愿意学习。

有了大量识字的百姓,杨平打天下,就可以摒弃掉世家大族。

而曹操不行,他得靠着世家大族给他治理地方。

正如当时杨平给吕布说的一样:\"你女婿我可以做到无中间商赚差价,直面底层百姓。

而你们不行,你们这些诸侯和百姓之间,有地主豪强、世家大族这一道中间商赚一下差价。

所以,你们的动员效率根本就比不上我,战争潜力那就更不用说了。

我百万人级别的汝南郡,就可以动员10万人以上的战兵,再加上20万的保障部队。

而你们治下百万人,能调动5万兵力,10万后勤保障,就算你们本事大了!表示地主豪强极力支持你们了!\"

这道理,曹操是心知肚明的。

交谈间,亲兵端来了两份饭食。曹昂就陪着曹操在帐中吃了顿晚饭(曹操可没杨平那么阔,能在军中一天吃三顿饭,曹操的军中一天只吃两顿)。

曹操倒是吃得香甜,不时,目光慈祥地看向自家儿子,却见自家儿子却有些难以下咽,不禁问道:\"子修,可是夕食不合口味?\"

曹昂倒不想扫了他老爹的颜面,只是说自己连日奔波,胃口不佳。

事实是——曹昂在杨平那里当着从五品的官儿,后来级别提到了从四品,吃的可是炒菜,面条、包子什么从来也不缺点。

而且杨平治下官员俸禄不低,曹昂也从来没有亏待过自己,他在食堂里吃饭,点的都是最顶级的饭食。

这吃惯了杨平那里带着调料精炒细作的饭菜,再吃曹操这里的水煮菜,那实在是难以下咽。

草草吃了这顿饭,父子两人就继续开始了交流。

两人从杨平的地方行政区划——井、里、乡、县、州,以及每个行政级单位的配属人员、运作制度。

以及杨平在中央设置的六部,成立的军机省……

这些行政制度,曹昂在四月份给曹操写信的时候都提了一嘴,不过,曹昂的信经过杨平的润色以后,变成了曹昂极其推崇,急切希望曹操能够采纳(杨平的本意就是给曹操挖坑)。

这一次,因为两人是面对面交流,曹昂将杨平设置的六部职能,以及地方行政给曹操仔细的说了一遍。

说完以后,曹昂建议道:\"父亲,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杨平虽为反贼,但其设计的行政制度极为高效有用,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中的一些东西。\"

不曾想,曹操却是面色阴沉,起身踱步,许久后,才走到曹昂面前,严肃地说道:\"子修,你可知为何此次出征,为父身边竟没有一个谋士吗?\"

曹昂回到曹营以后只顾着高兴了,确实没有发现父亲身边那几位谋士,只见到了夏侯渊等军官。

见曹操如此慎重,曹昂赶忙问道:\"父亲,这是为何?\"

曹操颓废地说道:\"两月前,你与家中寄信报平安,当时为父只顾着击败了刘备、得到了你平安无事的消息而高兴了。

当时只顾着高兴,未及深想。

虽然接信当场,为父也看出了杨平的一些谋划,但杨平更深的谋划,为父却未看透。

子修也知道,你给为父写的那封信经过杨平誊抄,已经彻底变了意思。

收信当日,为父就率部去定陶县戒备刘备,那封信的内容,却通过你母亲之口公诸于众……”

(杨平算计曹操,就连曹操老婆丁氏都给算计了——

丁氏因为仗着有曹昂这个长子在手,十分泼辣,对曹操的侧室卞夫人,也就是曹丕他妈很不客气。

那句话怎么说的——人的成见就是一座大山。

曹昂被俘以后,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丁夫人,怎么看卞夫人,都感觉卞夫人是在嘲笑自己丢了儿子。

好不容易得到了曹昂平安,又在敌营靠着自己才华做了大官的消息,那是一个劲的在卞夫人面前炫耀。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我儿子比你那三个小兔崽子强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看看,我儿即便身处敌营,也能做官。

卞夫人当然要为自家儿子考虑的,伏低做小之间,就将曹昂的来信探听得一清二楚。

杨平一般不会坑人,一旦坑人,那就往死里坑!

曹昂的那封被杨平改过的信,经过卞夫人之口之后,就彻底变了味道——变成了曹昂极其推崇杨平在汝南郡实行的策略。

于是,在曹操出征以后,鄄城的后宅里就慢慢传出了风言风语,矛头直接指向曹操的长子曹昂。

言说曹昂在敌营中助纣为虐,帮助妖人杨平实行害民之法(这个民,指的是地主豪强)。

留守在鄄城的曹操谋士们,初听此言只觉得是笑话。但后来,曹昂这封信的内容慢慢在鄄城里传了出来。

当时,杨平派遣信使进鄄城也没做隐瞒,曹操的谋士们也都知道。

当时,曹操就知道杨平在给曹昂挖坑,就隐瞒了信的内容,糊弄过去了。

如果当时曹操没糊弄,而是好好地跟谋士们言说一下,此时传出的信件内容,谋士们顶多也只是一笑而过。

但偏偏,谁让曹操疑心重,当时连提都没提。

这一下,各个世家大族出身的曹操谋士,以及手下的佐官们就开始心中不是滋味了——

你曹操,是准备暗戳戳的效仿汝南郡妖人杨平的做法吗?!

你曹操将置我等世家大族于何地?!

特别是,曹操有把兖州荒地分给招降青州兵们作为军屯的前科——这是动了世家大族根本利益的事情。

到此,杨平用一封信离间曹操和世家关系的计谋就成功了。)

曹操叹息一声,自嘲的说道:“子修,为父到定陶县不久,就不断地接到了治下各家递来的信件,大致意思就是:

我们听说妖人杨平在汝南郡实施了所谓六部制,以及在各乡、里任命基层吏员帮助上层政府管理民众。

曹使君,有道是见贤思齐,我们感觉那妖人杨平行政制度非常不错,要不,曹使君,咱兖州也推行一下吧。

……”

说到这里,曹操就说不下去了,因为,当时曹操气得头风都发了,原因很简单——都是千年的狐狸,你给我玩什么聊斋?!

杨平的基层管理制度说白了:如果生产资料、社会资源(最重要的是土地、人口、矿产),是在最高领导者(也可以说是最广泛的基层民众)手中,未被垄断之时,杨平的行政制度是极其先进的,是最有利于最高领导者的。

如果土地、人口等生产资料、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垄断,那么杨平的行政制度,那简直就是为最高领导者挖坑、埋雷!

说白了,兖州的地主豪强,现在是实实在在的兖州统治者,但是他们有统治之实,没有统治之名。

如果按照杨平的那个搞法,每个乡、每个里都任命一名官吏,而且杨平还是搞选举制。在兖州,被地主豪强掌握的基层政权,那还选举个屁!

说打个比方说——大泽乡是大地主刘家的地盘,按照杨平的行政制度,从此以后,大泽乡就姓刘了,无论是名义上还是事实上都姓刘了。(土地都是刘家的,人口都是刘家的佃户、奴仆,选举嘛,不选姓刘的还能选谁?)

而更大的地主控制一个县,那这个县以后就跟你曹操没什么关系了(虽然现在关系也不大,但名义上仍然是曹操的)。

当时,愤怒过后,曹操冷汗直流——这才是杨平这封信的厉害之处:吾之蜜糖,彼之砒霜!

杨平设计这一套制度,在不同环境下使用,一个是可以让一方势力(比如杨平)实力大涨,行政效率高到极致;

放在另一处,比如说他曹操的兖州,那就是彻底把曹操自己架空,以后兖州的政治,那就彻彻底底成了世家大族的政治。

(这就是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搞出的这个九品中正制)。

因为成了手下某士的对手,曹操就只能自己一个人想办法来破局,但是他想了将近两个月,也想不出破局的办法。

所以,这次出征,曹操把最信任的夏侯惇安置在黄河以北的濮阳,让他领兵稳固自己的后防;

亲信的曹洪驻扎在陈留;

自己起兵时的元从、忠心不二的史涣,就在成武、小沛守自己的后路。

而自己的主要谋士荀彧——这个颍川郡的世家子,心中仍然中向汉室,之所以来帮自己,那是看自己有些雄才伟略,能够复兴汉室。

但复兴汉室是干什么的?那还不是为了自家的家族利益。

经过杨平一封信的离间,荀彧对曹操仍然恭敬,做事仍然用心,但曹操总感觉自己和荀彧隔了一层。

此次出征,荀彧主动要求留在鄄城为曹操征集粮草兵源——虽然曹操每次出征,这都是荀彧的活,但这次曹操明显感觉,荀彧是不想上前线了,但曹操也同意了。

兖州世家出身的程昱——这位曾经将人肉做成军粮的狠人,代表的,那就彻彻底底是兖州世家大族的利益。

因为程昱够狠,所以名声就差了些,对曹操就足够的忠心。

这次出征,曹操主动把程昱留在了黄河以北,帮夏侯惇稳定河北局势。

至于戏志才,这位春天病好了,夏天病又犯了,曹操也不知道他是真犯病还是假犯病,只能将他留在了定陶,帮着史涣保障曹操的后路了。

最后是曹操新到的谋主郭嘉,这位颍川郡的俊才,在曹操四月底彻底击败刘备以后,就向曹操提出:他到陈留帮助驻守在那里的曹洪。

郭嘉的话说得很好:\"河北高干已经在黄河北岸集结了,我去帮您看看,我们曹军能不能在高干拿下颍川郡的时候,浑水摸鱼捞点好处。\"

但郭嘉实际的用意,曹操心知肚明——无非就是颍川郡是郭嘉的老家,郭嘉之所以来投曹操,也是受颍川郡各世家的联合施压,不得不提前投靠曹操。

而郭嘉要在陈留帮助曹洪,曹操估计:这也是颍川郡世家大族的要求吧。

于是,曹操这次出征,就只带了作战的将军。

目前可以确定,曹仁、于禁二人在清晨杨平骑兵踏营之时已经阵亡了。

曹操手下也就只剩下夏侯渊、许褚、乐进、毛玠,以及新生代小将曹休可以调用了。

曹操以极为简练、但却通俗的语言一一向曹昂明说了这些事情,听得曹昂也是眉头紧皱。

曹操说完坐回座位,曹昂想了半天才开口问道:\"父亲,如今我兖州可用兵将总计不过万余。

经过清晨之败,我军在此的兵力,也只有2300余人,不知父亲有何打算?\"

只听曹操悠悠地说道:\"子修,在换回你之前,为父已经遣使去河北,准备暂时结束争霸的心思,彻底投靠河北袁绍,先灭了杨平,再做打算。\"

曹昂苦笑:看来,自己的父亲是被杨平给打得没了心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