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袁绍迎天子(1 / 2)
荀彧坚持站着把这段话,给河北的名士们分析完后,就再也坚持不住了,一个踉跄差点倒下。
荀彧的好友许攸赶忙上前扶住,袁绍也关切地说道:“先生且就坐,无需站着说话。”
荀彧坐下后,堂中由鸦雀无声,开始变得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袁绍也没有制止,他也在消化荀彧带来的消息——
可以确定的是,杨平麾下的护民军极为善战,自起兵到现在半年时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未有一场败绩。
那杨平也具有统揽天下的眼光,其一手策划了曹操、刘备、袁术、吕布在徐州混战,他则趁机攻占了荆州。
随后,在徐州的各路诸侯杀得精疲力尽之时,又一举夺取了豫州、徐州,占据中原之地。
杨平手下的太平民团,也是一个极其高效的造反团队,其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让袁绍这个一方诸侯都羡慕不已。
袁绍在想,如果自己治下按照杨平的那种行政制度来……“
来个屁!
”如果按杨平那个行政制度来,下边一个个地主豪强、世家大族,就变成了一个个诸侯。
除非自己像杨平一样打土豪、分田地。
可问题是,我袁绍就是这天下最大的地主,难道要挖自己的肉喂下边那些农夫、佃户吗?
而且。我要是敢在河北之地分田地、打土豪,甚至,仅仅是学习一下曹阿瞒在兖州给收降的青州兵进行屯田,
自己手下这些谋士们,哪一个家里不是良田千顷的大地主?
他们能答应吗?!
只要自己今天宣布给百姓分田,明日,我的脑袋还不知道在不在颈上!
可若就这么放任自流,如何才能战胜杨平的太平民团呢?”
袁绍陷入了和当时曹操一样的困境——不跟是个死,跟还是个死。
不过,没让袁绍伤脑筋多久,就听门外有亲兵来通传:“禀报将军,河东张扬派出快马前来传递军情。”
随着亲卫的通传,堂中嗡嗡的讨论暂时结束,但袁绍手下的谋士们,看袁绍的目光就有些变了。
河东太守张扬,派出的传令兵进到堂内,对着袁绍行礼后,递上一份军情。
袁绍打开一看,倒没有特别的表示,只是将这份军情,传递给了堂中众人阅读。
最终,这份军情递到了荀彧手上。
荀彧一看,原来是四日前,护民军有一支六千多人的精锐,绕过虎牢关进攻洛阳。
张扬派出的五千兵马,在其军师司马懿的建议下,让出洛阳,反而在河津渡口设伏,意图利用护民军急于追击的心理,在青纱帐中伏击。
计策很成功,确实有一支两千人的护民军前来追击,遭遇了河东四千多人的埋伏。
但战果,却让所有人跌掉了眼珠子——这支两千人的精锐步兵,即便是在青纱帐中遭遇四千余人的突袭偷袭,除了最开始稍微慌乱一下,随即便列出阵型予以反击。
最终,除了军师司马懿和河内太守张扬,带着少数亲卫在河津渡口坐上提前准备好的战船,狼狈逃到北岸,
张扬带过去的三千郡兵,以及河内世家组织的两千余私兵,尽数被护民军歼灭。
张扬这份战情通报,既是向袁绍解释:自己确实听从了袁绍的命令出兵南下,从侧翼支援他的外甥高干,但对手太强;
同时也是在说,河内此时已经无兵可派,老大你得赶紧派兵过来,帮我防守老家呀。
这份军情直接燃爆了堂内的气氛。
逢纪再次当了出头鸟,对着袁绍行礼说道:“主公,由此看来,护民军精锐非常,我等应早做打算呐!”
袁绍反问逢纪:“我等做什么打算?”
这一下,逢纪有点自己打自己的脸,讪讪地说道:“自然是派兵到黄河北岸,防备护民军北上。”
逢纪听了刚刚荀彧的话,知道那太平民团占领一个地方就叫分田地、打土豪,
这些地主豪强出身的谋士,可绝对不想自家的田地被分了,让那些猪狗一般的佃户、奴婢当家作主,不然,他们怎么显摆他们人上人的威风?!
未曾想,逢纪此言一出,本来派系林立的袁绍谋士团队,竟然纷纷附和:“主公,我等确实应该派兵于大河北岸,以做防备!”
这是袁绍第二次见他谋士们意见统一。
第一次是三个多月前,荀彧向袁绍求救,当时荀攸和曹操给了他手下谋士们太多的好处,投其所好,所有人都乐意送曹操一个面子。
而此时,却是关系到自家的根本利益,那绝对是枪口一致对外。
对此,袁绍也不多做评价,而是询问歇了一会儿的荀彧:“文若先生,子修贤侄,如今在兖州作何应对?”
荀彧对堂中这些所谓的河北高士,心中是不太尊重的,但此时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也用不着嘲笑人家。
荀彧行了一礼,朗声说道:“我家公子言说,杨平这与佃户、奴仆分田地的政策。
若任其发展下去,甚至不用他派兵来攻,我等手下那些奴婢们。便会斩了我等头颅送去杨平之处。
然,杨平此策也非无可破解。
我家公子在杨平处待了将近三个多月,琢磨出一点方针。”
荀彧也不吊这些人的胃口,倒是先夸了他们一下:
“诸位皆是高智之士。我家公子言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此语,应用于黔首、奴仆身上,便是拥有田地、屋舍、妻、子;
用于我等世家大族身上,便是控制手下之地、管理治下之民,一如周天子分封天下。
天下各地,由一级级诸侯、士大夫分治管理。如此,若治下有暴乱,则无须等候上级命令,便可及时剿灭;
同时,天子有诏,各诸侯便能迅速尽起家中之兵,合力应战。”
说白了,荀彧说的这些,归根结底:无非是承认世家大族、地主豪强对其所占地盘的控制权,给予名义,让其成为实质上一个个联邦小国,类似于春秋时期那种百国林立的局面。
不过话说,这种诸侯分国治理的方法,确实是对付农民起义最好的办法——比如说整个欧洲历史上,还真没有什么像样的农民起义:
因为一个个小领主,对领地内拥有绝对的生杀控制之权,有那么点造反的苗头,这些家伙们是真的宁错杀、勿放过!
不像中国,自秦始皇中央大一统政权形成以后,地方官吏全是流官,遇事还要走流程,或者是要考虑自己头顶乌纱帽,总是会给造反者,提供一定的前期扩充时间。
荀彧说完,堂中的谋士们看着荀彧,那就跟看亲爹一样:“哎呀,荀文若真不愧是我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呐!”
袁绍看向荀彧的眼光就变了——按照你荀文若的说法,我也就只是一个大一点的地主豪强,瞬间就会被堂中这些高洁之士给架空了,就如同东周时期的周天子一样!
但荀彧还有话说。
只见荀彧忍着腿部的不适,起身对着袁绍行了一礼,说道:“我家公子自知短时间内,无法抵抗杨平太平民团的进攻,故而在我出发之前,
已经传令大河以南兖州的世家豪强,许他们自主选举辖区内县、乡官吏,令他们自行在县、乡之内组建义军,协助兖州刺史府守备黄河以北地区。
同时,我家公子已令兖州黄河以南地区的所有郡兵、豪族,向黄河以北迁徙,决定沿黄河北岸组建一道防线,暂时抵挡杨平太平民团的进攻。
此次公子派我前来,一则是向右将军报丧,告知我家主公战死之事;
二则是向右将军求援,请右将军尽快发兵。
不然,仅凭兖州万余郡兵,根本无法守护黄河防线。
一旦杨平的护民军突破黄河,河北之地一马平川,正如杨平突袭徐州之时,五天六夜便可疾驰七百余里,再兼有天雷攻城之力……”
说到这里,荀彧就不说了,因为在场的人都明白——从鄄城渡过黄河到邺城也不过五百来里,和七百多里有什么区别?!
杨平骑兵,甚至用不了五天六夜!只需三天,就能兵临城下,炸开城门。
想到这里,这些本来还以为战争很远的河北高士,一个个如坐针毡,纷纷起身,向袁绍建议尽快派兵南下。
但此时的袁绍,思考点却和这些谋士们不一样。
袁绍思考的是:曹昂竟然已经在兖州境内实际上效仿周天子进行分封了,意图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迅速、全面地取得兖州世家大族、地主豪强的支持,进而拉出队伍抵抗杨平。
自家的那位侄子袁绍是知道的,毕竟也算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自家的那位侄子绝对是不会这么干的!
一旦曹昂在兖州开了个头,自己河北之地如果不效仿,人心也就散了;
人心一散,队伍就没法带了。
想他袁绍,原本凭着家族四世三公的影响力,特别是河北地区一半以上的官吏都靠袁家举荐方能入仕,自己才能将原来的冀州牧韩馥收拾掉,坐上了冀州牧的位置,进而如今坐拥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州。
这靠的还是政治中的利益交换,最多再加一些名声问题。
但关键是,此时已经是生死存亡之时,名声顶个屁用!
如果自己不给手下足够的好处,那是不行的。
正思索间,又见卫兵前来通传,说是兖州刺史曹操送来加急军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