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9章 老乡见老乡(1 / 2)

加入书签

在建安元年,关中地区是极其少雨的。7月上旬,关中地区的天气依然炎热。

7月初二傍晚,天上是红彤彤的火烧云。

大地之上,因为战乱,长安城周边已经见不到任何活着的树木。

广阔的原野上,只是野草横生,野兽横行。

贾诩带着两队全副武装的士兵,陪同骑马的邹玉,在霸桥西侧等候。

透过一马平川的平原,东面一队百余人的骑兵转瞬即至。

当前一名骑士勒住战马,站在霸桥东侧。

贾诩取下了戴在头顶的护民军制式毡帽(直径超过60公分,具有十分良好的遮阳作用)。

霸桥东侧的段煨视力很好,见桥头西侧那个虽然穿着黄金锁子甲,但卸了毡帽,露出白净肥胖的脸,不是自己的老乡贾诩,还能是谁?

于是手掌轻拍胯下的战马,缓缓越过了霸桥,来到贾诩身前两三步,率先行礼道:\"文和兄,别来无恙?\"

对自己这位老乡,贾诩这次要干的事,就是彻底收服。

所以此次会面,贾诩摆的姿态比较高——自己在霸桥西侧等着段煨来见,而不是自己到桥东去迎接他。

当然,段煨没那么多心思了,只是见到自家同乡,感到亲切。

见段煨率先行礼问好,贾诩也不拿大,拱手说道:\"忠明兄,两月前匆匆一别。

谁知世变沧桑……如今你我再次相遇,真乃喜事呀。\"

两月前,张济带着贾诩等人,率领万余西凉兵,从段煨的地盘借道南下,前去攻打南阳。

段煨当时还亲自送行,奉上了少得可怜的粮草,表达了同为西凉军阀的一点守望之意。

谁知张济他们走了二十多天后,贾诩就给段煨写了一封信,交代说:张济战死在穰县城下!

张绣与他贾诩一起,投靠了前来救援的太平民团杨都督。

杨都督带领他们击杀了刘表,占领了南阳郡,为张济将军报了仇,拥兵二十万等等。

当时,贾诩给段煨写这封信,是杨平授意的:一方面,向段煨通报张济的死讯,以及太平民团的强大——

防的就是这个老实人脑子一抽,想着南阳郡刚刚换了主人,他也想来浑水摸鱼。

当时,杨平的主要战略,还是进攻荆南部的荆州,没功夫来应付段煨的骚扰。

当然,当时在关中地区混战的李傕、郭汜,也收到了贾诩的信,内容几乎和给段煨的一模一样,反正就是表示:

南阳郡这地方,咱西凉军过来就吃了败仗,被刘表给打败了,主将张济还死了,杨都督又轻而易举的把刘表给灭了!

很隐晦地表达了:杨都督在南阳郡的实力强横到极致!也就是我(你们的老搭档)极力劝说,

杨都督才没有去关中的念头,而是把关中留给你们这些老兄弟折腾。

话里话外,都隐隐透露着一股威胁:你们要是敢惹这位兵强马壮、实力强横的杨都督,那下场,绝对比刘表强不到哪里去!

只能说,杨平穿越到三国时代,真的是用尽一切办法,在加快自己平定乱世的脚步。

就贾诩写这三封信,首先是威慑:让关中混战的军阀迟疑,而不敢通过武关道来攻击南阳郡,保证杨平后方的稳定。

李傕、郭汜六月份,按历史进程率部去追击汉献帝,也未尝没有贾诩这封信中隐隐威胁的意思——就是杨平已经拥兵二十万,你们自己看着办。

同时,贾诩的信,也是给这几方军阀打个预防针,方便杨平以后腾出手来收服这些西凉武夫。

甚至不用收服,只要让他们在杨平与河北的地主豪强决战时,保持中立就行。

听闻贾诩主动提及这两个月的世变沧桑,段煨也不禁感慨一句:\"可惜了,张济兄,竟然倒在了小小的穰县城下。

不知张家侄儿、张家嫂子,如今过得如何?\"

话音刚落,就见与贾诩并排骑马的一名,穿着贾诩同款黄金锁子甲的护民军士兵,摘下了头顶的毡帽。

清冽的声音传来:\"忠明兄弟,竟不认得嫂嫂我了?\"

段煨本来以为旁边是贾诩的亲兵护卫,却不曾想竟是张济的遗孀邹玉,急忙翻身下马,拱手行礼道:\"煨,见过嫂夫人,嫂夫人安好。\"

见段煨下马,邹玉和贾诩,同样翻身下马。

邹玉回了一个男人的抱拳礼,说道:\"忠明兄弟,我与子桓(张绣字),一切安好,忠明兄弟无需挂念。\"

“嫂夫人与侄儿安然无恙,我就放心了。”段煨有些不解地问道:\"嫂夫人又为何至此?”

还是女人心细,邹玉开口说道:\"忠明兄弟,且到前方凉棚说话。\"

段煨这才注意到前方不远被清除了一片空地,搭了一个凉棚。

这凉棚倒也有趣,四根竹竿支起来一块边长两丈的篷布。

阴凉处早就放上了一个小方桌,几个马扎子。

段煨随着贾诩、邹玉来到凉棚之下。

就见官道旁伫立着四排穿着黄色竹甲、挂着银灰色板甲的士兵,傲然而立,队伍整齐的就像是拿绳子拉出来的一样。

三人坐到行军的马扎子上,贾诩开口问道:\"忠明,官道上的军士如何?\"

段煨答非所问:\"文和兄前时来信说,受到了太平民团杨都督重用,想必文和兄来关中,杨都督定然派遣了身边最精锐的亲卫前来护送。

这百余人,确实精锐非常!\"

却听旁边的邹玉淡淡说道:\"忠明兄弟,这百余人仅仅是杨都督麾下的守备部队,算不上精锐。

像这样的士兵,杨都督麾下至少有二十万。\"

段煨听了大惊失色,条件反射地说道:\"这不可能!杨都督起事不过半年,如何能有二十万套坚固无比的板甲?\"

贾诩此时神态极为放松,同样是答非所问:\"忠明,在你面前坐着的,是太平民团行政府辖制六部之一礼部司正,官阶从三品的邹司正。

太平民团有多少家底,邹司正一清二楚。\"

在一个多月前,贾诩的来信中倒是说了,张绣很受杨平重用,就连张济的遗孀邹氏也被杨平任命为官员。但段煨只是以为:

这两人只不过是被杨平以虚职供了起来,却不曾想,就连邹玉这个女人都在杨平治下,都成为了绝对的高层。

段煨于是感慨一句:\"杨都督用人,真是不拘一格。\"

邹玉陪着段煨感慨一句:\"忠明兄弟,杨都督确实非常人也。

在其治下,无论男女老幼,若有才华,杨都督定然量才而用。

以我目前统领的礼部而言,有十二三岁聪明好学者,粗通文字、术数,便被委任为各乡、里的小吏,或者各县的辅助管理;

或有品德高尚者,无论身体健康与残疾,同样会被任命到各乡、里,担任教授之职。

杨都督确实有点石成金之能,在其治下。有源源不断的商货、物资被生产出来。

前时,杨都督用这些物资从荆州、徐州等地换取大量的粮食、布匹、盐巴等稀缺物品。

此时,杨都督仅用三个多月,便占据了荆州、豫州、徐州之地,治下之民不虞饿死之风险,麾下之兵不虞铠甲武器...\"

\"真神人也!\"段煨不禁感叹。

邹玉继续说道:\"忠明兄弟,如今子桓(张绣字),已经担任护民军第四镇总兵官,官阶从三品中将军,麾下三万多精锐士兵。

忠明看到的这个百人队,乃是护民军的守备部队,与子桓手下的野战部队相比,要稍逊一筹。\"

邹玉的话表达的意思很明显:杨平治下总有很多神奇的事情,对各种人才那是量才而用,根本就不会闲置;

生产能力强悍得让你无语;

同时,你侄儿并非是被杨都督以虚名、虚位给供起来,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方统兵元帅。

杨都督的心胸之宽广非你能想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