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平津风云铸就解放全中国的关键基石(1 / 2)
平津风云:铸就解放全中国的关键基石
在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平津战役以其宏大的战略布局、精妙的战术运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伟大战役,不仅彻底改变了华北地区的局势,更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蕴含的智慧与精神,至今仍闪耀着璀璨光芒。
平津战役的爆发,是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实力大增。此时,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傅作义集团拥有约60万兵力,分布在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其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是西撤绥远,保存实力;二是南逃江南,与其他国民党军队会合。而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若让傅作义集团西撤或南逃,将对后续解放全国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党中央果断决策,发动平津战役,力求将傅作义集团就地歼灭或和平改编。
战役伊始,解放军采取了极具智慧的战略部署。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不使其迅速决策西撤或南逃,解放军采取了一系列迷惑性行动。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夜行晓宿,隐蔽行军,成功避开了国民党军的侦察。同时,华北军区部队率先对张家口发起攻击,吸引傅作义派部队西援。傅作义果然中计,派出精锐的第35军等部队前往张家口。随后,解放军迅速切断了第35军东返北平的道路,将其包围在新保安。这一招“围点打援”,不仅成功将傅作义的部分精锐部队孤立,还打乱了其整体部署。
新保安之战成为了平津战役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被围困在新保安的第35军是傅作义的王牌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然而,面对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他们陷入了绝境。1948年12月22日,解放军向新保安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斗,仅用一天时间,就全歼了第35军,击毙军长郭景云。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傅作义集团,也为后续的作战打开了局面 。
在新保安战斗结束后,解放军迅速挥师东进,包围了张家口。12月23日,张家口守敌在突围过程中,被解放军全歼。至此,傅作义集团西撤绥远的通道被彻底切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