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63章 狗国真狗,对阵灭犬(三)(2 / 2)

加入书签

之所以叫“夜叉”,是因为当地居民世代靠渔猎为生,男人喜欢把打磨得光滑尖利的海象牙齿穿在唇下当饰物,说话时牙齿随着嘴唇开合晃动,远远望去,那两根泛着乳白光泽的牙就像传说中“夜叉”的獠牙,久而久之,“夜叉国”的名字就跟着商船的航线传了回去。

至于堪察加地区,唐朝人则给了它更形象的称谓——

“流火国”。

纵贯半岛的堪察加山脉像一道粗壮的脊梁,把整个半岛一分为二,山脉两侧都是地势低平的平原,受海洋气流影响,气候温暖潮湿,且遍布着大大小小数十座火山集群。

这里的温泉又大又多,地热顺着岩层缝隙往上冒,让泉水常年保持着能泡得人浑身发烫的温度,部落里的人没事就会带着陶罐去温泉边煮肉;

更显眼的是,许多火山顶常年冒着滚滚浓烟,尤其是到了夜里,烟柱被火山口的红光映得发红,远远看去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流火国”便由此得名。

后来或许是觉得“火”与极北之地的冰寒不太搭,又想和“夜叉国”的“异怪”气质更搭配,人们又给它添了个“流鬼国”的别称,反倒让这个名字传得更广。

单从这些带着大唐印记的古老称谓就能看出,唐朝确实是疆域辐射极广的帝国。

若论派驻军队、设置都护府对边疆的实际管控范围,唐朝甚至比元朝更为辽阔——

元朝的骑兵虽能横扫欧亚,可征伐到了北方的渐冻带就停了下来,毕竟那里连马草都长不活,实在不适合人类长期生存;

而大唐的勇士们却带着一股探索的韧劲儿一路向北,驾着海船、牵着骆驼,非要看看极北之地到底是什么模样,最终竟真让他们穿过了冻土带,见到了那片常年冰封、连船桨都能冻住的海洋。

快应队当初选在冬季深入冰原,如今看来真是选对了——

虽然气温低到能冻裂金属,队员们呼出的白气刚飘到半空就凝成冰雾,连雪橇车的铁轴都得裹上毡布防冻裂,但冰雪覆盖下的大地却变得格外平坦开阔。

往日里高低起伏的丘陵、布满碎石的沟壑,全被厚厚的积雪抹平,驾驶着蒸汽雪橇车几乎能笔直地去往任何地方,不用再像夏季那样,时刻提防突然出现的沼泽和没脚踝的泥泞挡住去路。

出发前,圣皇曾亲自给他们递过一张远东地区的舆图,只是图上的线条实在有些潦草:

堪察加半岛在图上像一尾被风干的草鱼,歪歪扭扭地“挂”在远东大陆的南方,只用粗墨线勾了几座关键的山脉和海湾,连村庄的位置都没标注,剩下的细节全得靠队员们自己摸索。

斥候老周把舆图卷成筒,小心地收在防水的油布包里,每天睡前都要拿出来对着篝火展开,对照着白天记下的地形琢磨半天。

他们只能先朝着夜叉国东海岸的方向行进,计划抵达海边后再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

好在舆图标注的大致方向没出错,当雪橇车碾过一片结冰的海湾,车轮在冰面上划出清脆的“咯吱”声时,眼前的地形渐渐变得和图上“鱼尾巴”的形状重合——

远处连绵的山脉像鱼鳍般斜斜伸向大海,海湾的弧度也和舆图上的标记分毫不差,队员们忍不住欢呼起来,他们终于进入了堪察加半岛的南部区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