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 研究天团,岩画星图(七)(2 / 2)
这话一出,众人都愣住了,通道里瞬间安静下来。
过了几秒,才有位年轻研究员忍不住补充:
“要是把没露出来的部分也算上,再加上顶部那些没来得及数的,保守估计得有七千颗吧?”
七千颗——
这个数字刚出口,连最沉稳的程教授都倒吸一口凉气,手里的放大镜差点滑落在地。
要知道北宋苏颂的“子容全星图”,已是古时星图的巅峰,也才收录了1464颗星辰,这洞窟里的星图数量,竟直接翻了近五倍!
薛凤祚攥着笔的手微微发紧,指节泛白,喃喃自语:
“这可能吗?真能有这么多?”
眼里满是掩不住的震惊,可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藏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这要是真的,简直是把天文史往前推了一大步!
众人围着岩壁议论纷纷,有教授扶着放大镜感慨:
“大明钦天监设立二百余年,历代监正接力观测,在册的星辰也才两千二百余颗——
这已经比宋人多出近一倍,其中三百多颗还是靠‘孙云球光视’的折射远望筒才捕捉到的暗星。”
话锋突然一转,他指着岩壁上细密的星纹,语气里满是困惑:
“可上古之人既无仪器,连像样的观星台都没有,又凭什么观测到这么多星辰?
总不能是凭着肉眼硬盯吧?”
这话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连一直低头算星数的薛凤祚都放下草稿,眉头紧锁地盯着岩壁,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石面。
唯独宋应星没加入讨论,他举着伸缩放大镜,几乎把脸贴在岩壁上,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在他眼里,这些星图绝非简单的刻痕,而是精心设计的浮刻:
主管中天的紫薇星垣明明刻在同一平面,却通过浮刻的深浅、线条的粗细,硬生生构绘出九层叠压的星宫格局——
最核心的帝星凸起半寸,周围的辅星稍矮,外层的侍卫星又浅一分,层次分明得像能伸手摸到。
各星官的位置分得清清楚楚,既互不干涉,又隐隐以中宫为核心排布,像极了京师里皇城、内城、外城的布局,规整得令人惊叹。
宋应星自己曾在农科园的屋顶搭过观星架,深知观测暗星、区分星官的难度,此刻越看越心惊——
他完全无法想象,上古之人是如何避开云层与夜色干扰,精准捕捉到这些暗弱星辰,又如何将星官的主次层级分得这般清晰。
恍惚间,他想起大明界图上那些精细到毫厘的山川脉络,想起图中浮凸有致的矿藏纹理,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冒出来:
“难道上古大帝的手段已经如此玄奇,能直接‘看透’夜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