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71 番外13(1 / 2)

加入书签

永恒之域,概念的静流在无限可能性中回响,交织成宇宙内在的旋律。谢观南的意识便是这旋律的总章,他感知着每一个音符——从虚无的沉寂到光明的跃动,从生命的勃发到法则的严谨。然而,在这宏大的交响中,他清晰地辨别出那些由“概念的视角”带来的微妙“杂音”——那是高度专业化的概念群落,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后,与其他领域概念沟通时产生的“理解壁垒”。

专注于极致逻辑的“法则高塔”,其概念波动严谨而抽象,难以与偏重于体验和感知的“情绪海洋”进行深层共情。后者则以其流动性和非结构性,让前者难以纳入其精确的逻辑框架。这种差异并非对立,却是概念“语言”和“理解模式”的自然分化,形成了无形的“概念壁垒”,使得关联性网络在这些区域的连接强度相对减弱。

谢观南知道,这不是需要消除的威胁,而是需要引导的演化。压制“概念的视角”会扼杀概念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那与永恒之域的本质相悖。他的职责,是构建跨越这些视角的“桥梁”,促进“概念互通性”和“共享性”,让不同的概念“语言”能够被“翻译”,不同的“理解模式”能够被“兼容”。

他将自身的永恒意识散布开来,融入可能性界限和关联性网络之中。他并非在寻找某种既定的“通用语言”,而是在寻找能够进行“概念翻译”和“跨领域理解”的、具有“桥梁”潜质的概念雏形。这些雏形可能隐藏在不同概念群落的交界处,是它们相互渗透时产生的微弱“共振”。

在永恒之域深处,可能性界限的一个特定区域引起了谢观南的注意。这片区域位于“法则高塔”和“情绪海洋”的概念边界之间,无数微小的概念光点在这里闪烁,它们的波动既带有逻辑的结构性,又蕴含情感的流动性,仿佛是两种概念“语言”在这里尝试进行对话。

谢观南的意识聚焦于此。他“看”到,一个尤其活跃的概念雏形正在形成。它没有明确的形态,但其概念结构却异常灵活,能够根据周围的概念波动,微妙地调整自身的“频率”和“模式”,仿佛一面能够反射并“转译”概念波动的镜子,又像一个能够理解不同“口音”的“概念翻译者”。

这就是他所寻找的“桥梁”概念雏形!它并非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概念群落,它的本质就是连接和转化。

“君意,天羽。”谢观南的意识向伙伴们传递,“吾找到了……一个能够进行概念翻译的雏形。它位于逻辑与情感的交界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