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冰河下的暗流(1 / 2)
李薇手持那枝在寒夜中折下的朱砂梅,红梅映雪,暗香浮动,却在她手中透着一股凛冽的锋芒。她未乘步辇,裹着厚实的狐裘,踏着尚未清扫的积雪,一步步走向咸阳宫。小豆子捧着盛满清水的上好青瓷瓶紧随其后,阎乐则如一道沉默的影子,不远不近地跟着。
咸阳宫的书房,灯火通明。嬴政并未在处理政务,而是负手站在巨大的羊皮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关中的山川河流,手指偶尔在几条水脉上划过。郑国渠虽成,但如何使其效益最大化,惠及更广袤的土地,依旧是他心头萦绕的问题。
“王上,太后求见,献梅。”寺人小心翼翼地通禀。
嬴政目光微凝,从地图上收回,转身。冕旒玉藻轻晃,遮住了他眼底一闪而过的探究。“宣。”
李薇步入殿内,暖意扑面而来,与殿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她将手中的梅枝恭敬地呈上:“章台宫朱砂梅初绽,风骨清绝,暗香幽远。哀家感念王上赐梅之恩,特折下最盛一枝,献与王上,愿此梅之坚韧清冽,常伴王上左右。” 姿态恭谨,话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她献上的,不仅是梅,更是她此刻“有用”的姿态。
嬴政的目光落在那枝红梅上。深红的花瓣在殿内灯火的映照下,如同凝固的血色火焰,清冽的香气幽幽散开,确实压过了殿内惯有的熏香。他并未立刻接过,而是审视着李薇。她低垂着眼,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鼻尖微红,似乎是冻的,但脊背挺直。
“有心了。”嬴政终于开口,声音平淡无波。他抬手,示意寺人接过梅枝,插入小豆子捧着的青瓷瓶中。红梅入水,更添几分鲜活。
“王上日夜操劳国事,哀家闭居章台,无以为报,唯愿此梅能稍解案牍劳形。”李薇继续说道,姿态放得更低,话语却开始转向正题,“前日韩夫人送蜜,哀家心感其意,然思及盐务未靖,陇西转运新制推行伊始,恐生波折,不敢懈怠。哀家近日翻阅旧籍,偶得一法,或可助郑国渠之水惠及更远旱塬……”
她巧妙地避开了“蜜罐藏锋”的凶险,将话题引向嬴政此刻最关心的水利民生——郑国渠的后续利用!这是最安全的“有用”领域,也是最能引起嬴政兴趣的切入点。
果然,嬴政的注意力被吸引:“哦?何法?”
李薇心中微定,知道第一步成了。她微微抬头,眼神清澈而专注:“哀家称之为‘**翻车**’或‘**龙骨水车**’。其形如巨大木轮,斜置水边,以人力或畜力(甚至水流自身之力)驱动,轮周装设刮板与水斗,可将低处之水逐级提升至高处的沟渠,引水上山,灌溉塬上之田。若于郑国渠沿线关键节点设置此车,则原本渠水难及的旱塬高地,亦可化为沃土!” 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简易结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