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猪鼻开新篇(2 / 2)
相里勤立刻肃容:“禀王上,巴蜀楠木运输,得郑国‘浮橇定锚’与‘连环舟阵’之法,效率已大为提升,损毁伤亡大减!首批按新法运抵的楠木已入坊,熬制提纯工艺亦经太后指点改良,金楠脂出产日益稳定!臣估算,至开春,月产可达百斤!若巴蜀通道再畅,原料充足,翻倍亦非难事!”
“善。”嬴政颔首,对这个进度显然满意。他再次看向李薇,“阿母既精实务,金楠脂亦初见成效。然国之根基,在于农战。今岁关中大旱虽解,粮秣仍显不足。阿母可有良策,增益粮产?”
话题陡然转向农业!李薇心中警铃微鸣。嬴政这是要将她从火药追查的漩涡边缘拉出来,彻底摁在“实务”的田地里?还是说,这又是一次新的考验?
她不敢怠慢,脑中飞速检索着有限的农业知识:“回王上,增益粮产,无非‘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可控,然地利可改,人和可为。臣妾浅见,或可从三处着手:其一,广修陂塘水渠,集雨防旱,使旱地得溉,此为‘改地利’;其二,精研选种之法,择穗大粒饱者留种,汰劣存优,岁岁累积,或可育出更耐旱、高产之良种;其三,改进耕作之法,如深耕细作,轮作休耕,增施粪肥以养地力……此需农官引导,编订简明易行之册,广发老农,此乃‘聚人和’。”
她尽量将后世农业技术的核心思想,用符合秦代认知的语言表达出来,避免过于惊世骇俗的词汇(如杂交、化肥)。深耕、选种、施肥、水利,这些都是古人已在实践或能理解的范畴。
嬴政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璜。李薇提出的几点,虽无惊人之语,却条理清晰,直指要害,尤其是“选种”和“编订农册引导老农”的思路,务实且具有可操作性。
“选种……农册……”嬴政沉吟片刻,目光再次变得锐利起来,“阿母所言,甚合寡人之意。然,纸上得来终觉浅。金楠脂已入正轨,阿母可有余力,兼领此‘增益粮产’之事?”
来了!李薇心头一震。嬴政这是要将农业改良的重担也压到她肩上!这既是信任,更是巨大的责任和束缚。做好了,是功勋;做不好,或者过程中稍有差池,便是授人以柄。
“哀家……”李薇刚想婉拒,抬头对上嬴政那双深不见底、不容置疑的黑眸,所有推脱的话都卡在了喉咙里。她读懂了嬴政眼中的意思——金楠脂证明你有用,但还不够。在解决火药危机之前,你需要用更多、更核心的“有用值”来稳固自己的位置,换取生存空间。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忐忑,躬身应道:“哀家愿为王上分忧,于农事一道,竭尽驽钝。然此事牵涉甚广,非一人一力可成,需少府、内史、地方农官通力协作,更需精通农事之老农倾力相助。”
“准。”嬴政干脆利落,“寡人授你‘督劝农桑’之权,可便宜行事,召集关中老农、农官,共议增产之法。所需一应支持,由少府监和内史府协理。” 他给了李薇一个名分和权限,但也将她和秦国的粮食命脉更紧密地绑在了一起。
“王儿放心!”李薇心中五味杂陈。从金融到实业(金楠脂),再到农业根基,嬴政正一步步将她推向秦国国策的深层,却也用无形的绳索将她越捆越紧。她这条想躺平的咸鱼,正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冲向更汹涌的漩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