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1章 基石之重(1 / 2)

加入书签

嬴政那句“这基石,还需你与墨门,为寡人,为大秦,牢牢守住”的话语,伴随着王车驶入咸阳宫门的沉重声响,在李薇心头反复回荡。车窗外,夕阳为巍峨的宫阙镀上最后的金辉,宫门在身后缓缓合拢,隔绝了城外震天的欢呼,也仿佛将方才那席卷天地的狂热暂时封存,留给她的是更深沉的、关乎未来的责任。

车内短暂的沉默被打破。嬴政并未再谈墨门,而是将话题转向了最迫切的现实:“关中蝗灾虽控,然秋粮绝收已成定局。阿母信中提及太仓存粮尚可支撑,但具体几何?赵国新附,嗷嗷待哺,大军东出在即,粮秣乃命脉。寡人需确切数字。”

李薇收敛心神,从袖中取出一卷更详细的竹简,递了过去:“政儿请看。太仓存粟,加上从巴蜀紧急调运的三十万石,以及从楚军缴获的部分粮草,总计约一百五十万石。此乃灾后存量,已剔除了被蝗虫啃噬及霉变的劣粮。”

嬴政接过竹简,指尖划过冰冷的竹片,眉头微蹙:“一百五十万石……供养咸阳、关中灾民、赵国新地,再支撑大军东出,杯水车薪。阿母如何调度?”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李薇语速平稳,条理清晰,“开源有三:其一,代田法已抢种晚菽(大豆)与荞麦,虽产量有限,但聊胜于无,且能肥田。其二,已令内史腾组织关中青壮,沿渭水、泾水捕捞鱼获,补充肉食。其三,也是最紧要的——我已密令蒙恬,持‘农桑督劝使’符节,持节前往蜀郡、陇西,再行征调粮秣,并沿途查勘有无可垦荒之地,试种越冬作物。”

“节流亦有策:其一,咸阳宫用度减半,百官俸禄暂发七成,以粮帛折抵。其二,赵国新附之地,除老弱妇孺赈济外,壮丁需以工代赈,修葺道路、疏浚河渠,其口粮由秦地供给,但标准低于秦民。其三,严查囤积居奇,内史腾已奉我命,拘捕咸阳、栎阳粮商七人,抄没其仓中粮秣二十万石充公。”

嬴政听着,眼中锐利的光芒闪烁。李薇的处置,在最大限度内平衡了稳定、民生与战争准备,手段果决而务实,甚至不惜动用高压。他微微颔首:“阿母思虑周全。然赵国新地民心未附,减其口粮,恐生怨怼。”

“怨怼难免,但需引导。”李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我已命人将抄没粮商之粮,分出部分在邯郸、巨鹿设粥棚施粥,并张贴告示,言明此粮乃不法奸商囤积,今秦王恩典,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暂解燃眉。同时,征发赵国壮丁修路通渠,告之此乃为长远生计计,道路通则商货流,河渠通则沃野兴。再辅以严刑峻法,敢有鼓噪生事者,立斩不赦。此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善。”嬴政最终吐出一个字,算是认可了她的铁腕。“蒙恬持节征粮,可。寡人会加派一队郎官护卫。至于墨门……”他话锋一转,再次触及这个敏感话题,“‘墨守新誓’言之凿凿,然人心难测,技艺更易惑人。天工院,寡人会增派少府属官进驻,一为协理,二为监察。阿母以为如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