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4章 成长(1 / 2)

加入书签

第174章 成长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在上京的街巷间呼啸盘旋,宣告着一年即将步入尾声。尽管是东北人,但因为早年长期生活在浙省辗转于剧组之间,余晖其实并不太习惯这样的天气。浙省偶尔也会下雪,却搀着雨似的,落地就化了,并不像这种干干的雪粒。

此时,《简执探案集》第一部的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剧组的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静待开机的那一刻。

几个月的时间里,夏扶光断断续续去看了几次横城外景的搭建情况,大部分时候余晖都会跟着一起去,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处建筑细节,聆听着夏扶光的讲解,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一一铭记于心。

夏扶光最后一次来验收场景时,指尖抚过仿古砖墙上精心做旧的裂痕,连每一处青苔的分布都与记忆中的案发现场分毫不差。这都得益于他对现场的还原,用最细致的文笔,写出每一处细节,关联到案件破解的青苔的痕迹,干脆用笔画了出来。

余晖跟在他身后,呵出的白气在围巾上结出细小的冰晶,却仍专注地记下夏扶光讲解的每个细节——如何通过光影塑造悬疑氛围,怎样运用镜头语言暗示真相。

十九岁的少年像块贪婪的海绵,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中飞速成长。

他自己表演系的课程没有耽误不说,《黎明之前》拍完之后还又接着拍了部小成本文艺片《胡同深处》。

因为电影背景是在七八十年代的老上京,所以拍摄地大部分也都在上京。拍摄期间,

他整日穿梭在上京的老胡同里,斑驳的砖墙、蜿蜒的小巷、古朴的四合院,都成了他表演的天然舞台。他用心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氛围,努力将角色的情感与故事融入到这充满历史韵味的场景之中。

老上京的胡同成了他最生动的课堂,斑驳的砖墙间回荡着他揣摩台词的清朗嗓音,四合院的廊檐下留下他反复练习走位的身影。

他还要跟着夏扶光去学习做导演的事,偶尔碰到有大导来上京戏剧学院开大师课,他也跟着去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不同流派的导演手法。。

再加上如今商业活动多了,天南海北地跑,这半年过去,余晖自己都有些恍惚了。

他回头一看,好像爬了很高很高。

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试镜选拔日,余晖在《胡同深处》片场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

尽管此时的余晖正深陷多重事务的泥沼——手头的戏还未杀青,期末考的压力又如乌云般笼罩在头顶,但他毅然决然地向导演请了假,攥着英文单词口袋本踏上了试镜之路。

天还没亮,保姆车就已经行驶在积雪未消的环路上。

车内暖气开得很足,余晖却仍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京戏统一发的黑色长款。

他膝盖上摊着英语单词本,嘴里念念有词。

陈玫被这魔咒般的背诵声折磨得生无可恋,塞着耳机装睡。

而夏扶光却截然不同,他耐心地听着余晖的背诵,扮演着人肉点读机,每当余晖出现错误或发音不准确时,他都会温柔地给予纠正。在夏扶光的悉心指导下,余晖的学习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现在余晖的学习效率要比以前高——曾经他这种文科类的只能靠死记硬背,但夏扶光简直是全能,毕业许多年后面对学习依旧全是手段。

而且都是他自己试过多次后,经过优化的、确切有用的手段,让余晖照着自己的方法学当然事半功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