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0章 焚天沙漠的水纹盟约(2 / 2)

加入书签

叶清瑶的玉箫声陡然拔高,清越的音波如利刃般斩断噬灵丝。水晶柱失去控制,发出刺耳的嗡鸣,湖水中突然掀起巨浪,无数被灵气紊乱惊扰的水妖从深处冲出,与岸边的沙妖、人族混战在一起。

混乱中,林渊瞥见石烈腰间的水纹玉佩正在发烫,而流沙王的沙砾身躯里,竟也藏着半块一模一样的玉佩。他心中一动,破魔剑的星轨纹路与分水石的裂痕产生共鸣,一段模糊的影像在识海中浮现——

百年前,石家的祖先与流沙王的祖辈曾并肩站在分水石前,将一块完整的“水沙玉”掰成两半,各执一半作为盟约信物。那时的石家祖先说:“水为脉,沙为骨,骨血相融,方得共生。”

“石烈!流沙王!”林渊大喊,“你们的玉佩合在一起,能暂时稳住分水石!”

石烈犹豫了一下,看着越来越宽的裂缝,终究还是解下了玉佩。流沙王也从沙砾中取出半块玉佩,两块玉佩在空中合二为一,发出柔和的青光,分水石的裂缝果然不再扩大。

“这是……先祖的盟约!”石烈看着玉佩上显现的古老文字,震惊不已,“上面说,石家负责引导水流,沙妖负责稳固沙床,两者缺一不可!”

流沙王的声音也缓和了许多:“我族古籍记载,每隔三十年,需用人族的‘引水灵’与沙妖的‘固沙晶’共同滋养分水石,否则水脉就会失衡。这三十年之期,正是今日。”

叶清瑶的箫声适时响起,安抚着躁动的水妖与沙砾:“所以你们不是对立的,是忘记了如何合作。就像这沙漠与绿洲,没有沙漠的庇护,绿洲会被狂风摧毁;没有绿洲的滋养,沙漠会变成死寂的荒原。”

苏瑶的定星剑在空中画出复杂的轨迹,将汲水阵的灵力引向分水石:“石家的阵法可以保留,但需改用天然水晶,且每日抽水不得超过三成。沙妖则需定期释放固沙晶,让水流经的沙地变得肥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灌溉万亩’的愿景。”

林渊补充道:“就像迷雾之海的盟约、黑风山脉的共生,平衡不是退让,是找到彼此需要的支撑。石家的‘动’与沙妖的‘静’,正如这分水石的水纹与沙纹,本就是一体两面。”

日落时分,焚天沙漠的热浪渐渐消退,绿洲旁升起了两堆篝火。石家修士与沙妖围坐在一起,石烈正按照先祖盟约的记载,将半块水沙玉嵌入分水石的水纹侧;流沙王则从沙地下取出闪烁着土黄色光芒的固沙晶,放在沙纹侧。

当两者完全嵌入,分水石发出一声悠长的嗡鸣,裂缝渐渐愈合,湖水中升起一道七彩的水桥,连接着两岸的沙地。水桥经过的地方,沙粒竟开始变得湿润,几株嫩绿的草芽破土而出。

“真的……长出草了!”石烈惊喜地蹲下身,看着指尖的嫩芽,“我父亲毕生的心愿,竟然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的。”

流沙王的沙砾身躯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这才是焚天沙漠该有的样子。以前我们总怕人族贪心,却忘了你们的智慧能让水源流淌得更远;你们总怕我们守旧,却忘了我们的存在能让流沙变成沃土。”

那个给他们指路的少年提着陶罐,小心翼翼地接取分水石渗出的清水,这一次,罐中的水清澈见底,还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沙老说过,水和沙就像人和影子,看起来分开,其实从来没离开过。”

林渊三人站在沙丘上,看着绿洲旁渐渐融洽的景象。叶清瑶的箫声与沙漠的晚风融为一体,带着水的湿润与沙的温暖;苏瑶的定星剑记录下新的平衡轨迹,星图上的赭红色区域边缘,已泛起淡淡的绿意;林渊的破魔剑则映着分水石的光芒,剑身上的星轨纹路与水沙玉的纹路完美重合。

“你看。”林渊轻声道,“每一处的平衡都不一样。瓷都的平衡在‘心手合一’,黑风山的平衡在‘攻防相济’,迷雾之海的平衡在‘彼此守护’,而这里的平衡,在‘流动与稳固’的共生。”

叶清瑶点头:“就像玉箫的音波,需要有停顿才能显出韵律;定星剑的轨迹,需要有转折才能覆盖全局。没有绝对的动,也没有绝对的静,关键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苏瑶望着远方的星空:“下一站,去‘悬空城’吧。那里是仙凡两界的交汇点,最近常有人说‘仙凡殊途,当划清界限’,恐怕又忘了‘相辅相成’的道理。”

飞舟再次起航时,焚天沙漠的夜色已变得温柔。月光洒在沙丘上,与绿洲的水光交相辉映,仿佛天地间铺展开一张巨大的水沙玉。分水石旁,石烈与流沙王正借着月光研究先祖留下的治水图,少年则在一旁用树枝画着新的绿洲边界,边界线上,水纹与沙纹交织缠绕,再也分不清彼此。

林渊凭栏而立,手中摩挲着秦老窑主赠予的瓷瓶。瓶身上的“平衡”二字在星光下流转,他忽然明白,所谓的平衡之道,从不是找到一个固定的中点,而是在变化中不断调整,就像沙漠的风会改变沙丘的形状,却永远吹不散绿洲的根基;就像流水会冲刷岩石的棱角,却永远带不走大地的厚重。

飞舟穿过云层,前方的夜空中出现了一座悬浮的城池,那便是仙凡两界交汇的悬空城。城中的灯火忽明忽暗,像是在挣扎,又像是在等待。林渊握紧破魔剑,知道新的平衡之题,已在前方等待着他们解答。而这一次,他们要面对的,或许是最难以调和的矛盾——仙与凡的距离,究竟是界限,还是彼此眺望的风景?

答案,或许就藏在悬空城的每一块砖石里,藏在仙凡两界生灵的每一次呼吸中,正等待着被倾听,被理解,被重新书写。而他们的旅程,也将在这一次次的探寻中,继续向前,永不停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