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仁为法(2 / 2)
钟离伯确实想做些什么,但却不敢以太子之身试险。
朝臣争成一团,保守派认为,太子立功之心未免太过急切;中立派虽认可此说,却惊惧于上次太子失踪差点被宰了的余威中没缓过来,便想换个人选;激进派觉得,太子有开国先祖之志,实在难得。
纠结一番后,皇帝令他们挨个陈述自己的理由。
张愈是保守派,十分担忧太子立功,便说道,“南下艰险重重,立功之心未免太过急切,况且广澜地势复杂,多崇山峻岭,剿灭山匪并非易事。”
皇帝道,“那朕换个人立功,让启儿去,张太史觉得可好?”
“这……”
张愈怕钟离遥去了立功,又怕钟离启去了遇险,心中很是纠结。
太傅说,“圣子所言十分有理,然而殿下太过尊贵,最好换个人选,既要有皇子荣威,若有不测,却又不至于威胁社稷。”
张愈怀疑他有意推钟离启出马,便道,“不妥,皇子乃血亲,怎能轻易犯险。”
大家吵的不可开交,直把皇帝烦恼甚极。
半晌,徐智渊看了看太子殿下,又看了看吵作一团的大臣,上奏道,“臣有一计,可三全其美。”
众臣止了声,纷纷朝他看去,就连皇上也挑起眉来,问道,“徐爱卿见多识广,速速说来。”
“臣建议,派谢祯那小儿去。”他在一众不可置信的惊讶和质疑声中,说道,“其一,谢祯忠勇、心如匪石,为救太子殿下不惜舍自身性命,因此,不管事成与否,定不会辱朝廷名声。其二,谢祯勇武异常,围猎和救驾可见一斑,再派几个经验丰富的武将跟着,未必不能成事,若是对方轻敌,大胜也是极有可能的。其三,谢祯常伴太子殿下左右,想必与殿下心意相通,虽不能相及,但发挥殿下才智之一二,总是能有的。”
皇帝思量一会儿,果然觉得有理。
其余人问,“谢祯并无出身,怎借得朝廷之名抚恤生民?”
“这有何难?谢祯自小便居于东宫,与殿下有手足之亲,圣上封个外姓皇子又有何妨,总比殿下亲身南下要强上许多!”
不识时务的礼臣还在那里劝,插进话来,“此事洪涝匪患,想必是阴阳不调……”
皇帝摆摆手,让他闭嘴。
对这个人选,后宫一派勉强认可,总好过让钟离遥立功或让钟离启犯险要好得多,再者若动些手脚,让谢祯再回不来,也算断了东宫殿下的翅羽。
清流一派见到有人替太子南下,也很满意,殿下只需稳坐宫中,其余便不重要。
谢祯挡刀,可谓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因这个事儿,皇帝下了朝便唤了太子随自己散步回宫,两人在路上聊了一晌。
“吾儿,此事你以为呢?”
“谢祯忠勇,遥儿有愧。”钟离遥说罢,沉默了一晌。
皇帝问,“那……”
“此事朝臣仍有异议,儿臣觉得,可取封后之事,与此事同时操办,协调朝中局势,倒不失为良策。”钟离遥顿住脚步,“但有一条,谢祯当在嫡母养下。”
“朕曾答应你,不立…”
“此事关系局势,儿臣并无异议。”
皇帝沉思一晌,点头应允,算作对自己失诺和对谢祯的补偿。
三日后,皇帝下旨立了张氏为后,封了谢祯为皇子,张氏以中宫之尊,养钟离遥及谢祯二子,钟离启则与皇子策共养赵贵妃膝下,以慰皇子煜早夭之痛。
由前些日子围猎带来的“太子登堂”之局势变化,如今消散许多,朝堂之上各有心思,一片和谐,人皆觉自己胜利,却不知,胜者不过一人。
同理,也只有钟离启地位坠落千丈。自此,他便称呼张氏,也只能唤一声“皇后娘娘”了。
封后大典并无仪式,一切随简,只张氏一身华衣,拜祭祖庙,上香祭祀,便折返回宫。
殿中,张氏向皇帝行礼,再向太子行了礼,太子方才回了个礼,唤了一声,“母后今日风华仪度,果见慈爱。”
张氏亲切的拉住太子的手,唤了一声遥儿。
太子殿下轻咳一声,谢祯方忙上前,行礼跪拜,递茶称“母后。”
张氏接了茶,仍亲切唤一声祯儿,并扶他起来。
谢祯起身后,十分欢喜的凑近太子,连唤了两声,“皇兄,皇兄。”
太子遥失笑,“本宫听见了,祯儿莫要喊个不停。”
但见后宫怡明大殿之上,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哪知他日,暗流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