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行走的诱饵(1 / 2)

加入书签

行走的诱饵

当着刘彻的面, 他们信不过刘挽依然没有办法按住刘彻,必须给朔方派上他们认为可靠的人去。

与其为了不确定的事情和刘彻闹翻,不如暗里派人前去摸清楚情况, 捉到把柄后行事。

而朔方城内, 刘挽在解决外患之下, 已然开展了安内之策。

除去部分不安定匈奴的人外, 大多数的匈奴人是想安居乐业的。

刘挽一来即收拾匈奴那些不服,伺机而动对付大汉的人,谁都知道刘挽不好惹,但凡不是个个都不怕死, 心存必死之心的人,都懂得在她手底下须小心, 不能乱来。

震慑有时候就这样用的, 刘挽要的是匈奴人不敢轻举妄动,接下来,她自有办法笼络人。

登记造册之后, 刘挽将匈奴打散于朔方城各地,几万人凑在一起, 没事儿也可能会被他们闹出事儿,这种情况下要想他们不成势, 须得将他们都打散。

随后给他们分田分地,原本属于他们的牛羊一律还回, 接着既给他们立好规矩, 不管他们当不当回事,每天让人提醒他们哪些事能干, 哪些事儿不能干,不信邪的代价也讲清楚, 谁要是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只管来。

总的来说,刘挽并不过多的为难匈奴人,只要他们安分,一切日子都可以按他们从前的来过。

与之相比的是被卫青出去一趟杀了一圈带回来的人,正好,建朔方城需要苦力,几千人都是少的,须得想办法弄来更多的人。

这一点刘挽不置可否,城要建,想靠俘虏不成,不如花钱请人。

对于刘挽来说,能用钱来解决的事儿都不算事儿。

钱她或许没有多少,盐她是不缺的。

有了盐,想让人干活儿会很难吗?

有了盐,再配上咸菜和相较不错的伙食,安人心,不让他们闹腾又会很难吗?

卫青负责守卫朔方城,三不五时的出去巡视一番,找找看有没有漏下的匈奴人,和一众将士论及接下来他们到底如何对付匈奴来袭,有人对刘挽管朔方城的事表示怀疑,卫青一律不提。

开玩笑,刘挽到现在为止把人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人再闹事,城也建得飞快,这要都还觉得刘挽事情干得不成,谁要是敢说自己能干得比刘挽好,来呗。

卫青见证刘挽用盐来拉拢人心,人手一斤的盐发下去,提醒他们好好干活,守规矩,盐不会缺。并且设立售盐处,将盐堆在门口让人看清楚大汉是不是真的不缺钱。

至于盐价,只要不是懒得不动的人,都不会说买不起盐。

匈奴人们看到那些盐,倒不是没有人想去偷,无奈盐的周围守卫森严,偷是不可能偷得了的。

当然,也有人动歪心思的觉得他们可以买些盐转手弄出去,不好意思,谁买了多少盐登记造册,用刘挽的话来说,她要保证的是大汉的子民都有盐吃,大汉境内各地都一样,但如果不是大汉的子民,有人想通过她这里转售盐,是通敌吧。

把盐给到匈奴人,刘挽能答应?

想买多一点囤的人,不成。一家几口的人,用盐几何,刘挽登记造册后既是为了方便知道各家的情况,何尝不是为了方便管理。盐,按他们人口当饭吃的供应够,多的他们别想,绝无可能。想闹腾的人,不如先说说看他要这些盐干什么?

自然不是为了吃。

不是为了吃,刘挽规定人不许卖有问题?

没有当下把闹事的人捉起来都是对他们相对客气。

匈奴人即明白了,刘挽防着他们呢。

谁能不防?

不防让他们放开的把盐弄出去,大赚一笔,同时又把匈奴养得白白胖胖,转头来对付大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