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1 / 2)
后路
这些人, 他们读过书,识得字,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他们对朝廷有一些不满, 对世道也有属于他们独道的见解。对刘彻这个皇帝, 他们是不了解的不假, 现在刘挽正是在让他们有所了解,让他们知道,高高在上的君王,心里有他们, 也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努力,让天下大治。
夜, 还很长, 一切也都是只是刚开始。
华刻将长安城内的情况上禀于刘彻,刘彻是喜上眉梢,卫子夫被请来, 也是在宫里坐不住,毕竟刘挽是领着刘嘉和刘据一道去的, 他们但凡有个差池,卫子夫这辈子别活了。
听完华刻的禀告, 卫子夫一时不知如何反应,她是该喜亦或者忧呢?
刘彻感慨道:“我们泰永事事周全, 大汉之幸也。万幸。”
于刘彻看来, 刘挽没有哪里是不好的,纵然很多的人认为刘挽策无遗算, 让太多的人损失惨重,但是得利的人是刘彻, 是刘彻呢。
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没有一个人会不喜欢这样一个竭尽所有为他谋划的人。
卫子夫能明白刘彻的欢喜,但她依然无法不为刘挽忧心。
如今的刘挽事事为刘彻谋划,刘彻自然觉得刘挽千好万好。但谁敢保证将来的刘挽会一如既往的为刘彻谋划?恰好能让刘彻开心?一但刘挽做不到这一点时,她得罪诸多的人,群起而攻之时,刘挽该怎么办?
卫子夫不可能从刘彻这里得到一个答案。
随刘挽策动天下人一道议法,针对如今大汉律法所存在的问题,他们给出应对的法子,比如百姓求告无门一事,刘挽完全照搬后世的法子,在每州州县设立鸣冤鼓,同时不忘让刘彻顺势立一个登闻鼓。天下事,若官官相护,无人为百姓主持公道,百姓可入京击登闻鼓,皇帝亲自出面,必还百姓一个公道。
昨天晚上的突发事件,打得人措手不及,刘挽早都有算计,也有准备,当听闻那些针对世族的各种律法,提高百姓的地位的相关决定时,无数人都终于反应过来了,刘挽早早把藏书楼内的各大家聚集,打的是修史的名号,实则在修法。
那么一想更让他们气闷无比,毕竟谁承想刘挽要修的不仅仅是史,修史这个事,其实有当一回事的人,也有很多没当一回事的人。反正集聚在藏书楼的人被刘挽利用彻底。
等翻阅完齐全的律法条文时,世族们没有一个不再一次在心中痛骂刘挽,一个人,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能这么算计人呢?她到底是布了一个多大的局?
这个问题怕是到如今连刘挽自己都说不清楚,她只知道一点,能多为大汉谋划必须得谋,种子种下去后,不怕不能长成森天大树。
击鼓鸣冤一事定下,刘挽更是建议往各州各县推广,陈明其之本意,以令天下知。
都到这个地步了,再使坏已然没有任何的意义,比起关注百姓们会怎么来告他们,世族最关注的莫过于削减他们的特权,这一点上,朝廷为之吵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与之而来刘挽又将安排好的科举流程弄出来。
考试嘛,大汉是第一回,先查清三代,有人作保,针对各地的人,乡试,省试,那就可以入长安参加殿试。别管哪一回考,路上有人护送,一应吃住,都由朝廷负责,以令天下知朝廷对这一次考试的重视。
世族们......
他们很想问,刘挽是不是故意的,一茬接一茬,打得他们措手不及。真是恨不得把刘挽吊起来打!
再不然也要问一问刘挽,有她这样的人吗?
她考虑过世族的生死吗?
刘挽亏得不知道他们所想,否则定要回上他们一句,他们考虑过百姓的生死吗?
并没有!
况且,刘挽并不认为她做的这一切是不管他们这些人的生死了。
分明是他们拥有得太多,依然不知足,在不断的压榨百姓的生存空间,她要是不帮百姓们,只会让大汉动荡。
科举应试,与察举制结合,再一次浩浩荡荡的在大汉推行。
那些原本涌往长安为了民报而争论不休的人,也算是没有白来。科举,大汉朝的第一场科举考试,他们必须要参加,也一定要考好。
想他们之中有多少有才有能之人,因为没有人举荐,只能居于底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