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心生畏惧(1 / 2)

加入书签

心生畏惧

有人胆敢质疑刘挽不会吗?

刘挽几岁开始杀人的?

细究一番, 该是改进制盐之法后因为触及太多人的利益,有人行刺刘挽,随后被刘彻下令彻查, 所有人一网打尽, 当时就是刘挽监的斩。

后来更不用说了, 朔方城里作乱的人, 卫青当时负责在城外袭击的匈奴人,而刘挽坐镇朔方城内,那是杀得血流成河。

更别说刘挽在河西一战中杀了多少人。

不会有人觉得刘挽不敢杀人。

尤其他们自己做下的桩桩事,换成他们, 他们也会容不下那样的人。毕竟,他们也想杀刘挽, 不过是因为杀不了罢了。

可是, 刘挽不能杀他们吗?

更贴切的说,刘彻杀不了他们吗?

站在刘彻的角度,试问如果刘挽出面当一个出头鸟, 将他们屠戮殆尽,再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刘挽的头上, 刘彻会不乐意吗?

现在是刘挽主动提出来的,手握兵马的刘挽到底能让大汉多少的兵马为她所用, 其实没有人敢确定。毕竟手握大军的一个是卫青,另一个是霍去病, 这么两个人都是最宠刘挽的人。尤其刘挽在河西一战中的表现, 单凭她手里知道的三千兵马立下多少战功?谁不知道那是精兵?

既是精兵,待要出手, 世族手里的人如何对抗?

硬来的话吃亏的绝对是世族!

本着绝对不能轻易找死的原则,况且世族也清楚的知道, 他们要把事情无限的扩大影响,属实是有些无理。刘挽既然表明一旦他们无理,她会有样学样,他们可以调整,努力的讲理!

总而言之一句话,绝对不能够让刘挽捉住他们的把柄动粗。

斗刀枪属实有些不好斗。真到那一步,简直是要你死我活的结局,倒也不必是吧。

在刘挽明显被他们闹得是相当不痛快的情况下,该要后退一步就得后退一步,避之锋芒,想想怎么把张汤出面弄考核的事情糊弄过去,那也是重中之重。

馆陶大长公主听闻之后,不禁感慨道:“我原以为泰永自小稳得住,不会用威胁的一招。如今看来是我多虑了。她很聪明的知道到底该用哪一种办法对付世族。”

陈四娘接话道:“世族的本性,长公主瞧得分明。”

平阳长公主府上,正好此事同时落入平阳长公主和卫青的耳朵里,平阳长公主不禁问:“你觉得泰永真会大开杀戒吗?”

卫青的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会。”

这个字没有任何的犹豫。

平阳长公主有些意外,这行事不像刘挽的风格。

卫青并没有解释,刘挽自知时间不多,她必须用绝对强势的手段震慑于世族,必须不能让他们坏了科举取才的大事。如果世族现在敢借有人冒名顶替一事大闹特闹,连官员考核一事都不能让他们收手,刘挽绝对不介意大开杀戒。

想找这些人可杀的理由太容易了。不过是因为天下之才多出于世族之手,皇权和世族相争相斗多年不假,但大家一直维持表面的平和,基本上没事都不会撕破脸。

自然,世族都很清楚的知道,真要是动起刀剑,他们未必是朝堂的对手。是以,在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之前,谁都要维持表面的和平,只有在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斗得赢上头的皇帝,才是他们动手的时候。

但是如今刘挽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在说,一群人太闹心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世族要是企图让大汉永远叫他们掌控,更意图让大汉变成他们的天下,刘挽不介意当一个恶人,为刘家,为大汉的天下杀上他们一杀。

世族不懂这个道理吗?

他们想要权利,地位,可是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从百姓中,从高高在上的皇帝那儿得来的。

他们不满足,一步步的逼近,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得到更多。但他们很清楚,他们威胁到了皇权,也威胁到了皇帝。

可是刘彻并没有开这个口,也是因为没有想好该怎么出手。

好,刘彻是不吱声,刘挽吱声了。

科举之制的开启,是为了扶持寒门与世族相争相斗,以达到朝局的平衡,让江山握在刘家人的手里,依然是大汉的江山。

世族们不同意,还敢倒打一耙,这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了。刘挽要是容忍下他们,大汉的江山用不了多久必将改姓。这种情况下,刘挽大开杀戒不应该吗?

门儿清的世族会突然安静,因为他们知道,危及于大汉江山,刘挽出这个头,在刘挽身后的刘彻只会举双手双脚的赞成,绝不可能阻止。

“你也支持的?”平阳长公主观卫青的脸色很是凝重,不禁将心头的疑惑问出。原以为卫青未必会回应,不料卫青道:“大汉的天下容不得他们无视君上。”

此言不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