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又被套路了?(1 / 2)

加入书签

又被套路了?

怎么说呢?一群人都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偏他们又不知道这样的不安来自哪里。

刘彻从来都是一个强势的帝王,自打收回皇帝的大权以来,这些年那是说一不二。

每每提拔寒门不说, 连一个歌女都能被他立为皇后, 可见他多不管世族的门第之见。

大将军卫青, 骠骑将军霍去病, 任是哪一个如果能由世族们说了算,都没有机会站在这个朝堂上的人,刘彻全都用了。

无论多少人用了多少法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想提醒刘彻, 卑贱之人不可用。结果刘彻开始启用女子了。

但凡瞄见一旁的女侯,以及那些个女官, 没有一个人能够坐得住。

反对的话他们早就说烂了, 正因如此对于刘彻开始用刘挽为尚书令一事,思及于刘挽丢出的利,他们觉得大可忍一忍, 或许刘挽没有这个能力将事情办好呢?

但凡只要刘挽办不好,他们就能以此为由, 将刘挽拉下马。

虽然这样的可能性太小,小得他们如同他们这些年无一日不盼着刘挽能够自取灭亡。

可惜......

反正无论如何, 但凡有一丝的希望让他们放弃,他们都是不愿意的!

“陛下难道认为长公主不妥吗?”不成, 万万不能让刘彻将问题丢回来给他们。一切事情的决定权是在刘彻手里的对吧。如果不是刘彻提出这样的想法, 他们这些人又怎么会生出让一个女人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念头?

现如今他们认可刘挽,刘彻该为此而高兴。

一群人和皇帝斗起心眼, 以为能够顺势做成某些事。至于最后成与不成,端看谁更技高一筹。

刘彻起身道:“朕原以为你们都不甚认同。毕竟泰永年幼, 虽有大功于国,论文论武都不逊色于人,可是毕竟是女子,突然让她成为尚书令,凌驾于众臣之上,朕很是忧心尔等不服。如今看来是朕多虑了,众卿心怀国家天下,一心只思谋国,用人也是不拘小节,很好。”

喂喂喂,这跟他们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刘彻称赞的一声声很好是什么意思?过分了啊,莫不是刘彻在给他们下套?

所以他们一不小心又着了刘彻的道?这回不是刘挽出手,而是刘彻?

无数个问题从他们的脑子里闪过,无数的人都在心里捉狂,直勾勾的瞅着刘彻,就等着刘彻在下一刻公布结果。

“既然众卿都觉得泰永可堪重任,那朕就勉为其难的让泰永出任尚书令一职,日后尔等都要听从泰永调遣,朕不希望再听到你们道朕的泰永是女子便不该为相。”刘彻这话一丢出来,多少人心里已然炸了。

他们被刘彻耍着玩!他们被刘彻耍着玩了。

以退为进,刘彻明了他们那点坏心思,为此不惜一切的算计他们。

可是,可是,怎么会呢,怎么可以这样对他们。

刘彻才不管他们如何捉狂,丢下这句话后起身退朝,留下一群人......

霍去病压根没有放在心上,既不认为刘彻会舍不得不用刘挽,也不认为如今这些人一个个的脸上都充满错愕有什么惊奇的。

刘彻如今不至于不信刘挽,别人的几句话只会让刘彻意识到,啊,他是想让刘挽成为尚书令不假,可是硬把刘挽推到这个位置上,刘挽未必能够坐得住。

一但操之过急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刘彻需要刘挽为他稳定朝堂,毕竟这官制一改,很多规矩没有定好,极是容易给 人钻空子。

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让刘挽出来,将规矩立好。后面的人只需要守规矩,按刘挽定下的流程办事,刘彻便可无忧。

然而第一步永远都是最难的,甚至在刘彻下达诏令的时候就在想,贸然将刘挽推出来,直接让她面对天下人的敌视,甚至是群起攻之,万一一个闹不好,真让刘挽有所损失怎么办?

刘挽是有能力不假,也有为国为民之心,可是也不能随便的把刘挽推出去迎对所有人的质疑,以及各方的进攻。

这样一个叫人舍了性命也要救下来的孩子,该为大汉谋得更长远,也应该要为大汉留好了。

霍去病都不用问,纵然刘彻的诏令下达之后不久就听说刘挽上书请辞尚书令,他依然相信这里头有别的算盘,用不着着急。

如今,霍去病见证到了!

与霍去病相比,卫青作为一个亲眼见证刘彻跟刘挽说起让刘挽上书请辞的人,他那个时候在心里对刘彻的畏惧达到顶峰。他根本不敢问刘彻到底是另有所图,亦或者是当真在心里并不愿意再相信刘挽。

此时,此刻,刘彻再一次表露出因为群臣的提议,他很是认为他们的提议很好,所以他决定依他们所言,让刘挽继续出任尚书令。

别的人都震惊无比,独一个霍去病完全不认为彻如此的反复有什么值得他惊讶的。

故,卫青不管其他人怎么企图从他这儿打听消息,他只拉住霍去病问:“你们都猜到了?”

这个你们所指的另一个人自然是刘挽无疑。

霍去病重重的点头,认真的告诉卫青道:“又不难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