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1章 一行人迅速抵达东宫(1 / 2)

加入书签

他的目光在朱高炽与朱瞻基之间徘徊,最终定格在年轻的朱瞻基身上,久久凝视。

“皇爷爷……”朱瞻基被看得心中发毛。

“那老和尚究竟说了什么?”朱棣突然发问。

朱瞻基摇头,一脸茫然,他同样不知姚广孝所言何事。

朱高炽也望向儿子,心中暗想,难道此事与瞻基有关?

朱棣沉声道:“十年前,我刚攻下应天,便让姚广孝测算国运,他直到今日才透露,说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对朱家人下手!”

朱瞻基闻言,脸上露出惊恐之色,这是他从未预料到的,姚广孝竟会如此预言。

一旁的朱高炽亦是惊恐不已。

他儿子竟意图对朱家人下手?

这怎可能?

他望向朱瞻基。

朱瞻基正竭力摇头。

“不会的,爷爷,绝不可能!”

他满脸否认。

他坚信,此事绝无可能,更不会加害朱家人!

朱瞻基跪着恳求:“皇爷爷,别信那老和尚胡言, ** 后定不会伤害朱家人的!”

朱棣面色变幻莫测。

他眼神闪烁,望向儿子,又望向孙子。

他长叹一口气。

“我不该问他的!”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开口!”

朱瞻基急忙表态:“爷爷,我不会伤害亲人的!”

“信我!”

朱棣抚摸着孙子的脸庞。

朱高炽偷偷瞄向父亲。

此事定不简单。

父亲也不可能仅凭朱瞻基一面之词就相信。

果然,朱棣冷冷看向朱瞻基,淡淡问道:“你的保证?”

“我保证,绝对保证!”

朱瞻基连连点头。

此时,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走来。

见这一幕,二人满脸困惑。

刚来就碰上好戏?

二人对视一眼,皆不明所以。

“你们来得正好!”

“都跪下!”

朱棣沉声道。

二子跪下。

朱棣眼神一闪,怒吼:“老四呢?他为何没来?去哪了?”

一锦衣卫回道:“太子殿下去接贵人了,还未归!”

朱棣眼神闪烁,喃喃:“什么贵人?”

外面的锦衣卫迟疑片刻,无言以对,因为他们同样不清楚那位贵人的真实身份。

“都走吧!统统离开!”老爷子怒喝道。

众人惊恐万分,连忙逃离了奉天殿。

朱棣望着眼前的几个儿子,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姚广孝的话语再次浮现脑海,令他难以释怀。

他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后代步其后尘,尤其是效仿他那残害亲人的行径。这对他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现实,也是他最深恶痛绝之事。

因此,他坚定地要求:“你们发誓,此生绝不染指兄弟之血!”

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均愣住了,他们深知老爷子话中的分量。

朱棣的目光落在长子身上,深情地凝望。

“老大,想当年,我带着老二和老三征战天下。顺天府遭黄子澄攻打时,只有你孤身守城半年,为父解除了后顾之忧。”朱棣抚摸着大儿子的脸庞,眼中闪烁着泪光。

“你仁爱治国,心系百姓,为父铭记于心。”

“有时骂你,实则希望你能超越为父。”

“记得你出生时,正值战乱,我听闻喜讯,高兴得痛饮一壶,泪流满面。老大,你最不易啊!”

他轻抚着长子的脸颊。

“爹……”朱高炽的泪水滑落。

“爹知道,你受了委屈。”朱高炽哭得像个孩子。

随后,朱棣的目光转向朱高煦,缓缓开口:

“老二,你自小便随我上阵杀敌,那时你连马镫都够不着。”

“你需赤身 ** ,方能知晓每一道疤痕,源于何年何战!”

“共有三十七道刀痕,十六处剑创!”

朱高煦身躯微颤。

“我对你每位疗伤医师,皆予以升迁,唯恐他们怠慢了吾儿!”

朱棣轻拍儿子脸颊,满眼疼惜。

朱高煦无言以对。

朱棣转视老三,那位掌管北镇抚司的王爷。

“老三,你不及两位兄长之能!”

“但你心思细腻,你出征时,皇上诸子安然无恙,何人能为朱家舍命奋战?”

“你步履之声,我闻之即辨!”

“你腿负剑伤,日后助你大哥!”

“别闹了,可好?”

朱高燧泪光闪烁,点头回应。

“明白了……”

朱棣再望朱瞻基,长叹一声。

他凝视着孙子,手掐其颈。

“这小子,处处似我!”

“若非姓朱,今日便毙于他!”

朱瞻基泪下。

在场众人皆泣,朱棣的情感极具感染力。

朱棣复又长叹。

“吾辈之事已毕!”

“尔等勿再生事,勿再折腾!”

“皆要安好!”

“望史书能记上一笔!”

“我朱棣为恶人!”

“但儿孙皆为善人!”

诸子及孙,连忙跪下。

“即便他日我堕入地狱,亦心满意足!”

“尔等可懂?”

诸子及孙,纷纷点头。

朱棣仍觉不安。

“尔等立誓!”

“今日,当吾面立誓!”

言罢,寻得一物,递予众人。

朱瞻基最为踊跃,划破手指,血入碗中。

随后是老大、老二、老三。

唯独老四缺席。

老四外出,至今未归,老爷子亦未曾提及。

“天地鬼神见证!”

“吾之子孙,竟对朱家后人痛下 ** !”

“愿老天令他早逝!”

“ ** !”

众子齐声咒骂,就连长孙朱瞻基也声音响亮。

随后,众人相继离去,奉天殿空留朱棣一人。

他静候老四归来。

“老四仍未归?”

朱棣突然发问。

“这……”

小鼻涕走近,摇头回应。

“回皇上,他尚未归来!”

小鼻涕连忙如实禀报,不敢有丝毫怠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