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套种共生探古章(2 / 2)
她用急促、有力的虚线示意着地下的世界——玉米深扎的、如同主根须的根系网络,与紫花菜那更为细密、浅层的须根,如同亲密无间的邻居,在地下悄然交错、缠绕。她想起了古籍中关于“地力流转”、“根须相亲”的描述,紫花菜的根系能滋养土地的特性被清晰地标注在旁:“矮豆肥田,滋养主禾!”
“行距!对,行距还可以再缩!”她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胸口剧烈起伏,炭笔在纸上用力一点,留下一个浓黑的印记,“缩到一米!紫花菜的种植密度至少能增加一倍!让它们更紧密地‘共生’,更充分地发挥‘肥田’之效!这…这才是‘嘉禾共生术’的真意!”巨大的发现让她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她激动地抬起头,想要立刻找到人分享这从古籍中挖掘出的突破性构想——
却猝不及防地撞进一双专注凝视的眼睛里。
理萌不知何时已悄无声息地站在了她身后,微微俯身,正专注地看着矮几上那张还带着汗渍、笔触潦草却充满了灵光与洞见的共生草图。他看得那么认真,连她猛然抬头带起的微风拂动了他额前的碎发都未曾察觉。
“下一季,”理萌平静地开口,仿佛那草图上的精妙构思早已在他脑中推演了千百遍。他的指尖越过静怡的肩膀,带着工程师特有的精准,点在她草图上的双行紫花菜之间那片宝贵的空隙上,“这里,可以套种须弥沙棘。”他补充道,“沙棘耐旱,根浅,需肥期不同,能填补空隙,固沙保墒,且果实也有用。”
静怡的眼睛瞬间睁大,思路被瞬间拓宽。沙棘!她立刻在记忆中搜寻相关的记载,确实有古书提到沙棘是“隙地良友”。
理萌极其自然地接过她手中那支尚带余温的炭笔。他的手腕沉稳有力,在那张共生草图的空白处,迅速勾勒出一个横纵分明的生长周期坐标轴:
x轴清晰标注着时间刻度:播种期、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收获期…
Y轴则标注着关键的养分需求高峰。
几条简洁的曲线在坐标轴上延伸:玉米的需肥高峰用粗壮的深绿线标注在拔节至抽穗期;紫花菜的“肥田”效应则用柔和的紫线标注在生长中期;最后,一条代表须弥沙棘的、带着沙砾质感的褐色线条被添加进去,它的需水低峰和相对平缓的需肥高峰被巧妙地标注在玉米需肥高峰的间隙期。
几个关键的交点被他用圆圈标出,旁边用极简的符号注明:轮作养地,错峰吸收,生生不息。
静怡的眼睛亮得惊人,如同被点燃的星辰。她立刻会意,这是将古籍记载的共生原理,用另一种方式进行了优化和拓展!她毫不犹豫地拿起另一支笔,用工整娟秀、却带着一丝激动余韵的小楷,在理萌的图表旁写下注释:
“古法得证,共生固本;时序轮转,地力不竭。”
两张专注的脸庞,被矮几上摇曳的微弱灯火照亮。一支炭笔勾勒着冷硬的工程逻辑与时间规划,一支毛笔书写着温润的古法智慧与人文注解。两种智慧,在弥漫着霉味与陈旧纸张气息的昏暗书库角落里,在这张承载着未来希望的粗糙草纸上,达成了完美的交融与共鸣。一种无形的默契,在笔尖流淌的沙沙声中悄然滋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