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4章 书墨凝香火相传(1 / 2)

加入书签

尘歌壶中心书库,恒温恒湿的法阵嗡鸣是这里永恒的背景音,混合着古老纸张和墨锭特有的沉静气息。静怡坐在古籍阅览区的长桌前,指尖抚过面前摊开的一卷《层岩古矿矿物图鉴》。这并非修复任务,纯粹是她个人的兴趣探索。得益于珐露珊前辈和她带领的教令院学生们日益精湛的技术与效率,那曾经堆积如山、仿佛永远看不到尽头的古籍修复与数字化录入工作,终于有了清晰的脉络。进度条稳定地向着终点推进,将静怡从连轴转的窒息感中暂时释放了出来。

她珍惜这偷来的片刻闲暇。时间变得略微宽裕,不再需要争分夺秒。有时,她会像现在这样,沉浸在实体书卷的触感与墨香里,感受文字跨越时间传递的重量;有时,则会坐在巨大的固定式虚空终端阵列前,幽绿的光芒映亮她专注的脸庞,高效地检索着数据库里浩瀚如烟尘的冷门知识片段。这片知识的海洋,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都是她灵魂得以休憩和汲取力量的宁静港湾。快乐,纯粹而简单。

阅览室厚重的木门被轻轻推开。《尘歌壶日报》的责任编辑,一位面容和善的中年人,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深色的木匣走了进来。他走到静怡桌前,将匣子轻轻放下,脸上带着敬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静怡小姐,‘文明火种’专栏反响很好。这是编辑部精选出的第一批读者来信,大家都很喜欢您的文章。”编辑的声音不高,带着体现职业素养的克制。

“谢谢您。”静怡放下手中的矿物图鉴,带着好奇与一丝被关注的忐忑,打开了木匣。里面整齐地码放着数十封信件,纸张各异,字迹更是千差万别。

她一封封细细翻阅。

大部分信件内容朴实而具体,带着生活的温度。一位自称来自轻策庄的老农,用略显歪斜但极其认真的璃月文字,详细询问古法堆肥中某些草药配比是否还能与理萌先生推广的“赤穗·深根”玉米种植相结合,字里行间是对土地深沉的热爱。一位年轻的教令院学生,则用娟秀的字迹探讨了一段须弥古代诗歌中关于“星螺”的隐喻是否与坎瑞亚失落技术有关,充满了学术探索的热情。最让她心头柔软的是一张画着歪歪扭扭线条的纸——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触描绘了他“梦想中的学堂”:大大的窗户,阳光洒进来,书架上堆满了彩色的书,还有一个小小的、带着眼镜的老师身影站在中央。旁边用提瓦特通用语写着:“静怡老师,学堂好!”这份纯真的向往,像一缕阳光穿透云层。

这些信件,跨越了年龄、地域和学识的差异,都指向一个核心:知识在被传递,在被思考,在被应用。它们不再是冷冰冰躺在书库里的符号,而是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火花。静怡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暖流在胸中涌动,那是她开设专栏、投身古籍修复最根本的意义所在——让文明的薪火真正传递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在众多探讨具体问题的信件中,还有寥寥几封,内容格外不同。没有提问,没有探讨,只有朴素得几乎直白的关怀:

“静怡小姐,谢谢您的文章,让我在夜里不那么害怕了。请多保重身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