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79章 襄城(2 / 2)

加入书签

“至今仍有许多人思念襄城王的遗风,朕也是如此,这样美好的人不应当绝嗣。”

高殷说着,满怀慈爱地指向了高亮:“故从常山王的子嗣中,择其次子阿亮继承他的爵位。”

“各位有异议吗?”

没有人反对,头一次正面与高殷较劲的高玉,也对高殷的政治艺术感到叹服。

高亮本就要承嗣高淯,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而且就在乾明元年的二月,算是真高殷登基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痕迹——反倒是穿越者高殷压了下来,一直留到了现在。

从统序上来说,也就只有高殷可以下得了这个诏令,同时对象也只能说高亮:北齐开国自高洋始,其弟高淯去世,自然要优先从亲兄弟多余的子嗣里选择过继,这样就能把嫡出的襄城王爵留在娄氏嫡孙手中;而高洋是帝系,不可选,高澄子嗣们因为是转移前的帝系,较为特殊,若选择绍信等人则有拆解、贬低文襄子嗣的嫌疑,也不好选,所以轮下来,也就是高演高湛高济的子嗣了。

而高湛的嫡子高纬此时都还只有六岁,次子更是襁褓中嗷嗷待哺,养不养得活都不知道,所以就剩下了高演的次子,也就比高纬小一岁的高亮。

历史上的高淯死在了天保二年,结果要到九年后的乾明元年,高殷继位后才追赠太师、太尉等官职,并且让高亮过继,是一个很经典的政治手段,即新君封赏死去的贤臣,让他们的后代和派系成员受益,从而成为高殷的拥护者。

这招也不知道是洋子真发昏了,还是杨愔等汉人谋士给高洋出的主意,因为高淯也是娄后的嫡子,能显出高殷的仁爱之心,所以看上去还是挺妙的一手。

实际上在别人看来,是不折不扣的俗手!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高洋虽然是皇帝,到底没能把老妈怎么样,甚至连一个高济都没能下手,死后也照样阻止不了她拱高演上位,何况是一个高淯的面子?正因为高淯也是娄昭君肚子里爬出来的,才更反抗不得娄氏,别说他死去了多年,就是他还活着,也根本无法阻止娄昭君针对高殷的阴谋,没准他还要助纣为虐呢。

因此高淯死了,他的势力也不会为高殷所用的,真正的分歧是皇帝和太后,常山王也只是一个棋子。

而且更让人难绷的,是让高亮承高淯的嗣。往好处想,看上去像是高殷大权在握,对高演在天保时期的遭遇的补偿,既减少了高演的一个子嗣,又能笼络到忠于高淯的人,毕竟现在给你们的宗王找了一个后嗣,让你们有个主子拜,数一数居然还有四个优点。

可反过来细思,就滑稽得不行了:承嗣的是高演的儿子,约等于襄城王的党羽成为了常山王的人,襄城王年龄不大,又死了九年,如果真的有什么忠心耿耿的党羽,也就会顺势投靠高演了,让高亮承襄城王爵的一番操作,就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可以看得出,高洋给高殷安排的这么一群辅政大臣,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才比何进的货,一个个自比管仲乐毅、卧龙凤雏,实际上智力能不能过70当军师都够呛。

因此高殷登基后,屡屡有人劝谏给襄城王立嗣承接香火,高殷都不批准,只说是在调研,还把这种人记在了小本本里:这种时候给高淯承嗣,只会壮大娄后派系的力量。

不过在高演政变失败被打倒,特别是他已经死亡之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首先娄氏已经倒了,高演也死了,高亮的头上没有父亲扶持,还变成了罪人之子,一切的恩惠都来自于高殷了;

其次是高百年为常山王世子,将来是要承袭常山王的(如果将来还有这个爵位的话),那他就不能动,要承接高演死亡后的常山王一系谋反失败所必须支付的代价,无论雷霆雨露,都是君恩;

这时候再把高亮,从常山王的派系中捞出来,意思就从拉拢襄城王、分割常山王,变成了保一手常山王的血脉,有什么都往正主常山王上使,常山王的庶支血脉则因为过继给襄城王而存活下来,一边是在后嗣上,让高淯得到来自母胞兄弟的香火,保证襄城一脉不坠;另一方面,也是让失败的常山王子嗣通过这种方式存活下一支,毕竟过继出去了就算是正经的高淯子嗣了,哪怕高演秽土转生,高亮也只能叫亲爹做叔父,宗法制就是这么严格。

如此一来,就完成了高淯的香火和高演的血肉上的互补,也让高祖的两支血脉有存活的机会。

这便是一种无形的承诺了,高殷不这么做还好,一旦如此,则将来清算高演子嗣,也最多对常山王一脉动刀,如果再动到高亮身上就是过分了,必然会有诸多臣子出来劝谏,暗示他不要再越过法理去攻击高亮,因为那是高淯的子嗣了,而且还是他自个儿封的,非常打自己的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