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章 朝廷的态度(1 / 2)

加入书签

张正明没好气地瞪了许久不见的大徒弟一眼,“说了微服私访,特地传信不用来接,这下好了,只怕我们还没进城,那些人都收到消息了,这案子还怎么查?”

赵大人摸了摸鼻子,熟练地哄劝道:“老师,案子的事先放一放,您路上舟车劳顿,我已经在府衙里安排好了住处,您还是先去休整一番。”

这话踩了老张大人的雷点,晋襄府闹出的流匪、瘟疫一日不解决,每天都会有大燕无辜的百姓死去,他如何能不急。

正要好好教导大徒弟食君之禄为君分忧的道理,突然想起什么,狐疑地打量了一眼,“你老实说,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赵大人苦笑一声,不愧是督查百官的监察御史,老师还是这么敏锐。

“老师,若查明晋襄匪患非是天灾,乃是背后有人施为,您会怎么做?”

张正明毫不犹豫道:“那当然是上书陛下,恭请圣裁,将那罔顾人命之人当众绳之于法。”

赵大人换了个问法:“老师您此次离京之前,朝廷可有下令各州府要如何安置流民?”

张正明一时陷入了沉默,最近那次朝会上,各部官员为了难民安置一事吵得不可开交。

他和廉亲王同时上书请陛下下令各州府就地安置灾民,尽出府库存粮赈灾。

却被以姚家马首是瞻的一派官员给否了,他们主张让流民自生自灭,理由也很充分,国库和地方府衙都拿不出这么多银子,你们想赈灾?好啊,那之后两年的俸禄都别要了。

这事就这么僵持住了,谁也没说服谁,照如今看来,陛下恐怕也是更偏向放任流民的。

因此才会给廉亲王世孙指了姚贵妃侄女为妻,又将他派出京城查案。他心里不是不清楚陛下的用意,只是外有北辽虎视眈眈,内有难民流离失所,事关国本,乃大燕国运所在,容不得半分差错。

赵大人读懂了老师的无奈,又细细分析:“我刚收到可靠消息,晋襄府爆发的瘟疫已经解决了,老师可以暂时放下心来,如今,要紧的是该如何安置灾民。”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接着道:“傅家这次捐了不少药材、米粮和银子。”

张正明一时有些糊涂,“傅青云那个傅家?他们不是投了姚家吗?”

赵大人点头,将傅家如今后院起火,主母傅夫人痛失独子后,记恨上了傅老爷和他器重的庶长子傅肖的事情说了。尤其,强调了傅夫人借着赈济灾民想要收养一八字有福之人作义女。

“此事似是有隐情,我听说重开选秀一事被否了,便有官员提议进献‘福女’入宫伴驾。”

张正明不知想到什么,长叹一声,“陛下这是嫌我管得太多啊。”

说完便转身朝马车走去,背影比之前显得佝偻,上车的动作也有些艰涩吃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