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7章 观小公举(2 / 2)

加入书签

老妙又派人出宫,各处寻找,一直无果。

无奈之下,老妙派出全国人马,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前后历时大半年,才在舟山上桃花岛的白雀寺寻到了小公举的线索。

可小公举已出家当了尼姑,法号妙善。

老妙派出王公大臣前去劝小公举回宫。

哪成想,小公举王九他哥吃了秤砣,铁了心不想再回去,且心志甚坚,毫不动摇。

老妙见劝说不成,便用重金买通白雀寺的老尼,要她虐待小公举,逼她还俗。

那老贼尼得了银子,心中欢喜,能又拿银子又虐待公举?我就擦了,这活哪找去?

于是乎,贼贼秃开始千方百计折磨小公举。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床干活,直到半夜三星出齐,才许准她回房做功课。

如果小公举稍有怠慢,就会遭到老贼贼的鞭抽棍打,还不给饭吃。

小公举自幼生长在王宫内,虽然生活简朴,可毕竟是王家长大的宠儿,哪吃过这般苦?

因此,她的身体一天瘦似一天,面容一天憔似一天的悴。

但这娃还真是个倔强的性子,具有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气节。

她竟然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在苦难中煎熬着,不肯屈服。

其实,这事说起来简单,可真做起来又岂是一个难字了得?

身为公主,而且一个受宠的小公举,受到了这样的待遇,那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是内心的摧残。

这已经涉及到了人格和底线的问题,常人根本受不了,可她却在坚持着。

试想一下,这是什么精神?

小公举同志是妙庄国公主,才十几岁,为了佛教,受国王老妙逼迫,不远万里,来到舟山桃花岛花了小尼姑,竟不幸受人迫害至此!

一个王帝小公举,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佛教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学佛的精神,这是奉佛的精神,这是成佛的精神。

佛陀认为:成佛难,学佛更难;普通人学佛还好整点,可一个公举学佛,那就是需要一场解放斗争的,不经过这种高层次的斗争,不怕牺牲的斗争,学佛就的层次性就不会取得胜利。

小公举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佛陀路线的。我们学佛人员不分阶级,不分种族,不会职业,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

要克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八苦,

要和一切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十界联合起来,凤凰,涅盘。

与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众生紧密联合在一起,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要知道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的道理。

要知道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的规律。

要知道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的缘法。

要知道缘起即灭,缘生已空的因果。

要体悟勘破、放下、自在这三个境界,才能得到大自在,才能打倒贼贼和老妙,解放自我。

小公举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学佛这件事的极端的负责任,对佛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学佛者都要学习她。

不少的人对学佛不负责任,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其它信徒,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道对佛业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