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0:伏杀连战(1 / 2)

加入书签

直到这时,承元低垂好似困顿的眼帘才微微一掀,墨色瞳中掠过惊人心魂的炫亮,他从容地放下酒杯:“不打扰元帅看家书了,我先走一步。”

目送承元离开大帐,王少安自喃着“紧急家书”,飞快地揭开火漆,打开封盖。信上的字是用蜡写成的,单是外封就有好几道,由一只细竹筒密封,里面还有机关,如果不懂正确的解封方法,就会错将隔层里的石灰与水相兑,产生的热足以将纸上用蜡写出的字毁掉,成为废信,这也是为防止信被人截道后机密泄漏,是王家人互传密令的方式。

可见这封家书不简单。

王少安将信就着油灯,信上的字就显现了出来。这是王家老太爷的笔迹,见到信的第一眼,王少安就惊住了!

老爷子说,摄政王受连家蛊惑,已经在计划着对付王家,要将王家铲除,不管这一仗是胜是败,只要王少安回京立刻动手,老爷子再三命令王少安不得回京,继续与晋南周旋,不然回京之日,就是王家覆灭之时!只要王少安带兵在外,摄政王就不敢对王家下手,这是唯一制约摄政王的方式了,若真到了山穷水尽……

那就联合卫家与季家造反,清君侧!

信上的内容并不多,却字字如针,看得王少安身上冷汗直冒,握着纸的手克制不住地微颤。

孙野是王家家臣,见王少安脸上鲜少地露出惊惧颜色,便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不等王少安命令退下,就悄然离开了大帐。

王少安对着油灯的火焰,将这封家书对火焚尽,火光后,他一双迷茫的眼越来越来清晰、明亮。

正是黑夜最后的流连,东方地平线现出一条灿然金黄。

一间帐篷里,朝廷信使一行六人正挤在一起熟睡,他们一路风尘,八百里加急,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早已累成了一堆瘫子,现在呼噜声此起彼伏。

王少安站在帐外,用剑鞘挑开帐帘,见到了熟睡的那几人,轻声与身边的亲信孙野道:“不动声色处理掉,能做到么?”

大概是孙野猜到了那封家书的不凡,当下没有任何迟疑,点头应了一声“可以”。

在王少安秘密处置信使的时候,承元已回到自己单独的帐篷,侧身躺在**,深沉的眼眸渐渐晕开欣然的颜色,安心地,闭上眼睛。

他在京城忍辱负重,摸清了各家各族的关系与矛盾,以及每个人的脾性,只为想出一个一举数得的招数,他做摄政王的家臣,利用这个身份之便,游走于各个关系之间,他铺陈数月,如今终于迎来了收获。

王少安以为他能再次挂帅,靠的是王家的枝繁叶茂,却不知承元在当中使了多少力气,就因为王少安曾在永丰镇把屠村的将军正法,曾下令截下追杀村民的士兵,这样的人即使坏也坏不到哪去,由他带兵,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屠城事件的发生。

而连战和整个二路大军,都是摄政王硬加的人手。

现在,应该到了他预定的那一步。明初以为他离间了晋宫皇子们,还促使安乐王属地内乱,却不知他最大的离间计,是设计让王家疑心摄政王,让王家在最得势的今天,变成一柄会刺进摄政王咽喉的利剑。

摄政王不除,国无宁日。

杀了信使,抹平痕迹,王少安伪造一封御令,从军营里找了几个小兵换上信使的便装去往连战大营宣令,让连战代大盛国去和晋国方面谈判,商议他们投降的条件。

连战早憋着一股劲要杀向大都,但一直被王少安压制,这回摄政王亲自下了御令,正好可以趁机大开杀戒,当时就领下命令,点将出营。

如王少安所料,连战带上了那支他最引以为傲的骑兵,就是那队骑兵,在进入晋国境内后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了报复性屠杀。

而在此之前,王少安已向卫晋祥送信,让他派兵在连战必经之路上设伏……

王少安抹平信使来过军营的痕迹,假装没有收到摄政王强攻的御令,暗地里做手脚,让连战去送死,这算是达成了卫晋祥投降的条件之一

——把连战和他的那队骑兵送给了卫晋祥。

等到满足卫晋祥的全部条件,王少安不费自己一兵一卒拿到卫晋祥降书,再将消息传向京城,那么摄政王就再没有理由强攻,若摄政王再刁难,他就只有听从爷爷的话,做最后一步打算了。

连战去送死的这天,天上阴云层层,午时左右飘起了毛毛雨,但这并不影响王少安蹴鞠的好心情。

他穿了一身简单的功夫装,头系一条红色人胜,在士兵丛中一个连过三人,直接把滕球叩门。

场地边上,明初望望云雨朦朦的天空,再看向兴致勃勃的王少安和那群士兵,眉头微微一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