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5:对摄政王动手(1 / 2)

加入书签

敲响登闻鼓的人是承元,为了能进宫面圣,当着百官的面揭发摄政王,并筹划云太后与摄政王的彻底对立,他用了状告慎王的借口,因为在云太后与摄政王还没反目之前,只有状告慎王才能被一心想动慎王的太后和摄政王重视,若说直接告摄政王,只怕早就被宫中摄政王的人抓了起来,哪还有机会登上煌煌金殿?

承元拿出摄政王当年残害太子的相关证据,并有敬王亲自作证,有不少线索都是从敬王那里得来,以告发摄政王陷害太子谋反,无独有偶,当年沈将军被害一事与陷害太子一事如出一辙,当场拿出一份草稿,出自原摄政王府中一位叫钱枫的文书先生,并将钱枫遗孀带上金殿做证,再当场请求云太后去宫中保存重要证物的天禄阁,调取当年指证沈遂将军有造反企图的那封信,拿来与这些草稿做比较。

结果非常明显,那封伪造信中的内容行书生硬,每个字细细看来都有临摹的痕迹,而且信上的字,都能从这份草稿中找到原字,而且字迹一模一样,加上钱枫的遗孀证明这草稿确实是丈夫生前遗迹,便可证明钱枫有伪造沈遂的巨大嫌疑。

其实承元说的这些众位大臣们中间好多是心中有数的,只是摄政王势力太大,没人敢管,而现在不同了,云太后摆明了要把摄政王搞死,以巩固小皇帝的权力。

“除了陷害太子,冤杀沈遂将军一门之外,摄政王在政期间杀人无数,残暴不仁,死在他手下的忠臣多不胜数,他残害无辜,败坏朝纲,将大盛天下扰得天翻地覆,是李家与天下的罪人!他当权数年,残害手足亲友,何止太子被害,三王,六王,八王,哪一位的死不与摄政王有关?摄政王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不死不足以振纲纪平民愤,不死不足以证天道!”承元的声音响在落针可闻的大殿上,字字清晰,他沉寂十一年,只为找到机会手刃仇人。如今他带着成千上万的冤灵揭发摄政王罪行,他带着自己的和明初的恨向摄政王伸出斩首的利刃,这一刻,他们都等了太久。

明初和天哑、敬王一起也来到了金殿上,在承元控诉摄政王的那些罪行时她泪流满面。

冤屈四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结结实实的证据摆在眼前,百官们也都沉默下来,他们当中有攀附摄政王的,也有迫于摄政王**威而不得不折弯脊梁的,但也有一些身怀傲骨的人对摄政王不耻,在承元的控诉声落地时,相继有七、八人走出队例,表示愿意向皇上和太后提供摄政王作恶行凶的证据。

云太后既然走了这一步,就必须要把摄政王往死里整,不然摄政王如果逃过这一劫,必然会像一条疯狗一样反扑,儿子虽是摄政王的,但皇家没有亲情这一点,身为太后的她深深明白,何况摄政王早已是一头猛兽,她今天不弄死他,他总有一天会把儿子的位子抢走。

云太后一念闪过,恶念上了心头。

“这位叫承元的,”云太后笑看殿中的承元,“你为了找出摄政王犯罪的证据,在摄政王身边半年,哀家且先当你是个侠义之士,但你状告摄政王,总该有个立场和身份吧。”

“回娘娘,在下告发摄政王,并非只是代表个人,”承元向云太后礼节性躬了躬身,“是为了死在摄政王手下的每一个人而来,也是为了大盛朝万民而来,若真要让在下说出个身份……”

他微微转头,看向站在敬王身后的明初,向云太后道:“在下,是沈遂将军的女婿,为含冤而的岳父一家而来。”

承元他……

明初顿时脸颊微烧,心里一时百感交集,说不清是恼火、震撼还是其他,即便他不给自已一个身份,也不会有人再去细究,何必要把先父拉下水来,强行说自己是她的未婚夫婿,这算什么?

要是朝堂上向她表明心意么?

这都什么时候了!

话一出口,满殿震惊。

而承元却很坦然,只是目前不便表露他的真实身份,因为还不确定今天能不能把摄政王府一举扳倒,明初现在乔装改扮,也不便公布出去。他大胆地向众人“承认”自已是沈璎未婚夫,是他对她的一个心意,无论她接不接受,他都甘之如饴。

证据该拿的拿了,证人该传的传了,剩下的,还要看云太后的意思。

“太后,摄政王若不法办,国无宁日,更是对皇上莫大的威胁。”承元这句话,是压死摄政王的一块巨石。

正中云太后下怀。云太后想了想,即刻让人拿来纸笔,给在场的每一位臣子各个分发,命他们必须写下十条以上摄政王的罪行,否则决不让出金殿大门。

当中有部分摄政王党坚决不肯写,当场便遭到诛杀,云太后从不是善男信女,她能勾上摄政王这棵大树,今天为了宝贝儿子一样能亲手毁了他,已到了这一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众臣们见风势倒地太厉害,摄政王到现在还没露面,外面的御林军又全站在了太后这边,不听话的当场斩杀,血腥气充斥大殿,令人胆战心惊。

第三颗人头落地。

人头滚落在一个吓尿的官员脚旁,吓得他眼珠子一翻,昏了过去。

“我写我写!”臣下们当中有人呼天抢地告饶,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向云太后服软。

写下摄政王的罪行后,意味着群臣们都没有了退路,他们只能跟着云太后和小皇帝,一条道走到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