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杨家的难题(2 / 2)
杨二老爷用手指磨挲着下巴磨挲了好一会儿,道,“前儿大哥来信,说大长公主嫌这果子酒,年年是老几样呢……”
他话到这里,杨二夫人眼腾地亮了下,接着似笑非笑地瞅着门帘子道,“大长公主多尊贵的人啊,莫说沈家酿不出新奇的酒,便是酿得出来,怕也入不了贵人的口。”
杨二老爷微微尴尬,“我只是那么一说。”见杨二夫人只是似笑非笑地瞅着门帘子,杨二老爷就又叹,“今儿吴大掌柜说,好似在德庆楼那地界儿瞧见金陵鲁家那个甘大管事了。”
杨二夫人眉头猛地一凛,“他?他来咱们池州府做什么?”
早年皇家的日常用度,皆是以税赋形式摊派各州府县,由县入州,再到府,层层往上报,最后由府统领运往京城。
此举不但耗时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给各州府县主政官员多添政务,且因经手的官员众多,中饱私囊之事,多有发生,且进贡的各种物品参差不齐。
明宗时,内阁上书,极力主张废除原来的摊派制,改为户部统领,由商人负责的采买制。
杨家当时的家主,杨二老爷的祖父是个心思机敏的,当时正运了一大船丝绸到京,听说了这个消息,当即立断,连夜揣了银子找上当时还是端王的先皇的外家赵家大管家王盛祥。
当年端王欲谋大事,却苦于财力不足。杨二老爷的祖父和王盛祥就是因此,从初步接触到深交。
先皇心思细腻,见机极快。度明宗皇帝圣意,觉得这是个大好的机会。一边极力推崇内阁的采买制,一边把杨家推上了前台。
就这么着,同样见机极快的杨家,在没有朝中助力的情况下,一跃成为大周朝的第一个挂名户部的皇商。
杨家人素来周密谨慎,又有先皇背书。这皇商的差使一路顺风顺水的做到了今天。
可是再厚的资本也有用得完的时候,更何况,办皇家的差,一来是体面,二来是这年年金山银海般的银子也让人眼红。
先皇去后第三年,安国大长公主的手就伸到了杨家。不过,当时朝中不稳,杨家和裴家,还是申家,上一辈都有七拐八拐的姻亲,再兼先皇虽然去了,可京城赵家还没倒,杨家有这些人撑着,倒也没让她得逞。
再后来,裴家结亲黄家,杨家又把姑娘嫁到了裴家,黄家的如日中天,再兼当时裴老太爷也只差一步入阁,杨家因此,也结结实实的平顺了几年。
后来,圣上亲政,宁太后也一病去了,上了年纪的大长公主,不得已避圣上的锋芒,不再明着插手朝中事。
这就又想起了中南江南两路的皇家采买的差事。
黄家出事第二年,就扶植了金陵鲁家,也是大长公主的夫家,硬生生从杨家手里分走了布匹胭脂水粉的采买。
如今杨家手里握着的有香料贡米各色入口的药和吃食,乃至木头以及奇石,并珠宝等物。
因为当年鲁家从杨家嘴里拽走一大块肥肉,杨家上上下下对鲁家的动向都格外的上心。
杨二老爷摇头,“现在还不知道。说是只是四处转了转,我已叫他派人暗中盯着些,看看他和哪些人接触,特别是原握在咱们手里的那些人家。”
杨二夫人有些恼怒,“说句不客气的话,这安国的手也太长了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