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九十六章做做饭聊聊天(2 / 2)

加入书签

她有的没的想了许多,干脆一摆手,“算了,不管她了,咱们吃咱们的。”

李恬那边儿,其实倒没李好说的那么憋屈。她是不怎么爱做饭,可是说实话,除了真心喜爱的,有几个女人家愿意天天围着锅台转的?

但是这个不怎么愿意,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难以克服的事儿,更不会矫情地感叹嫁人不如在家呆着——因为这些道理或者说,两者之间的不同,她在嫁前就清晰明白地知道了。做了决定的同时也准备好了承担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后果”。

而且这边也确实如高大壮所说,留有不少成品没上桌的吃食。李恬把各色菜都看过,挑了一只油汪汪的烧鸡,并一碗梅菜扣肉,放到篦子上,另取了择净洗好的没用完的菠菜,打算做个素炒菠菜。想了想,又取了一根新葱,抓了点泡好的海米,打算做个海米大葱炒蛋。

至于汤嘛,喜宴盛下的还有一大盆子酸辣肚丝汤,待会儿盛出来一碗热一热,天寒喝这个正好。

就他们两个,四个份量足足的菜再加一份汤,就足够了。盘算停当,就叫宋大海起火。

宋大海见她动作麻溜,哪样菜配哪样菜也是门清,不觉笑道,“还真看不出,你还有这一手!”

李恬抄着锅铲得瑟,“有啥看不出的?要真论起来,我还是卖饭起家的!”

说得宋大海一笑,不免想到最初的时候,她和李静姐俩妹跟两只小勤劳的蚂蚁似的,脚不点地忙活着赚那些小钱的光景来。因这个,又想到她过后的日子里,层出不穷的点子。

其实他早疑惑她的那些外人听都没听过,更没见过的点子都是打哪来的。这会儿有心一问,却又觉得气氛不对,或者说没到那种该问的时候,便就掩下没提。

李恬却是因她这一句话想到了当初他来劝自己的时候,说的那两个案例,忍不住问,“你说过的那个朱家姑娘,还有她那个养在堂亲家的小妹,眼下怎么样了?上回你去许留镇,有没有再听到点啥?”

宋大海不想她还记得这个,微怔了下摇头笑,“这几年镇子扩张得厉害,眼下满镇子里,得有一多半都是外来户。天天都有新鲜的事物,他们家的事估摸着也没人有兴致提了。”

宋大海确实一丝风声都没有听到。

没听到故事的最终结局,李恬心里自是遗憾。但遗憾之余,更多的是叹息,一边往锅里倒油,一边道,“其实吧,当时那位朱家姑娘的处境虽然不好,也不见得没有法子对吧?舍了一身剐,还敢把皇帝拉下马呢!不过是些族亲堂亲罢了,只要放开手,也未必一定要受他们的辖制!”

还有宋家那位丢了儿子的远房婶子。

李恬怎么也想不通,明明都已经危机四伏了,这些人咋不说早些想想法子?

宋大海认真地想了想,微微摇头,“倒也不是。”他微微顿了下,看着李恬解释道,“人都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我们那地界虽然这里不算太远,但规矩民俗上和这边大不一样。”

说着,他微微迟疑了一下道,“那边的宗族观念比咱们这边重得多,族老族长说话的份量也重。”

当初,他想来下河村,一半是老宋头无耻,一半也厌烦那边的宗族观。当初只所以去劝李恬,也是基于他在许留镇生活了多年,那边的宗族观。

李恬一时还没想到这上头。

不过细细想来,他说的也对,下河村这边确实宗族观念不太强,基本上都是各家的事儿各家自行解决。甚至连个像样的祠堂都没有,更别提从前小说中经常看到的合族开祠堂驱赶惩罚某人了,像沉塘这种灭绝人性的事儿,大家只听旁的地界出过,下河村却是一例也没有。

那些偷了汉子婆娘,有被夫家休回娘家的,也有脸皮薄受不住议论,自已寻死的。至于那些夫家窝囊自己也脸皮厚的,眼下还在村子里生活得好好的呢!

不觉朝他一笑,“那要这样说来,老天爷待我还是不错的。”

没让她穿越到那种宗族势力大死人的地方!要不然,以她自穿越以来的所做所为,大约早被人捆起来批判,或者硬着把她胡乱配了人。

要真是这样的话,武力值又不对等,她说不定早被人收拾服了。——当然,若真是这样的环境,她自然会采取另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比如说智取。——虽然以她智力,胜算未知,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

宋大海又略微想了想,摇头笑,“倒也不是。我想着,如果是你的话,指定落不到这份儿上。”

李恬乐了,“多谢抬举啊。”

宋大海摇头,略带着几分认真看着她更正道,“不是抬举!”

他是真这么觉得的。不都说事在人为么?若换成她,朱家指定不是后来的那副光景。

李恬就无语了,我这是夸你呢,干嘛这么认真地反驳?

想了想,就又笑道,“那多谢你慧眼识英雄!”

这个宋大海承认得倒是很顺溜。他笑看着俏生生站在锅台边,脸上带笑闲闲忙碌的人,眼里脸上都不觉浮上笑意,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最值当炫耀的事儿,就是开了这双慧眼,识得这件珍宝。

李恬被他那种满是赞赏欣赏的目光看得有些无语,也有些承受不住。她一向是内敛型的选手啊~

干脆也不再搭话,麻溜地把菠菜下了锅,翻炒几下,等到差不多快熟透,扔进几瓣拍碎的蒜瓣子,再略微翻炒一下,就麻溜地出了锅。

接着把锅稍稍清洗一下,下了油和葱花海米,接着是蛋液。也就不一会儿功夫又一个新菜出了锅。她重新洗过锅之后,看看外面的天色,还没完全黑透,指挥宋大海,“你先去堂屋点灯,灶里的火热汤够了。”

宋大海从善如流地去了堂屋,把先当门桌上两根普通的红蜡烛点着,想了想,又把靠后墙放着的窄条香案上的两根龙凤喜烛给点燃。屋里瞬间明亮起来,照得黑漆漆的小牌位,微微反射着光亮。

宋大海伸手将爹娘的牌位,细细摆正,带着些许如释重负和对生活的无尽憧憬默了一刻,转身出去端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