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五十四章 三公子不虚此行(1 / 2)

加入书签

“快起来快起来。”邱氏忙上前去扶他。

瑾卓却不肯起。

俞山松便又道:“男儿有志向,有抱负,就该去闯**一番,无论是成是败,都不算白走一遭,更不是什么过错,快起来吧。”

瑾卓却依旧跪在那里,正色道:“父亲。母亲。孩儿认错,并不是因为此次私自出走,也不是因为一事无成而归,而是因为,此前十九载春秋,没有明白父亲和母亲的一片苦心,孩儿不孝。”

“孩子,不说这些了,我们做父母的,难免也有不周到的,要真论起来,只怕我和你母亲也要向你赔不是了。”

“父亲,母亲,是孩儿明白地太晚,此前总以为,男儿就该去外面闯**一番天地,我是莱国公府的男儿,更应该像父亲和哥哥们一般,血溅沙场,精忠报国,才能庇护天下百姓。但经此一事,我知道,我错了。我去西北的路上,见到的是百姓流离失所,边疆的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老无所依,幼无所养,一路都有饿殍横地,令人心痛不已。父亲,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科考,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为了给自己铺就一条安稳度日的锦绣前程,现在我知道了,读书,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还为施展抱负,我只有好好读书,参悟圣贤的教诲,明大德、成大才,才能替圣上分忧,为万民谋福祉,这,也应当是男儿的大志向!”

瑾卓话语铿锵,全家人都为之动容,久久没有说话。

瑾卓接着道:“回来的这一路,我遇到许多流民,每每听他们说起家里的事,都深感震撼,这一路,我真真切切的知道了百姓的哭,地方的难,从今日起,孩儿要潜心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要将所见所闻记录成册,只求来年高中时,能将百姓之苦难呈于圣上。”

“果然是大志向!”俞瑾周忍不住称赞道。

俞山松眼眶通红,他上前扶起俞瑾卓,凝望着他坚定的面容,久久说不出话,手上却有有力地拍打着他单薄的肩膀。

瑾卓一回来,家里可热闹了。

静思斋一点也不静,家里的兄弟姐妹齐齐地往这里跑。

邱氏心疼儿子,命人添置些杂七杂八的物件,大到椅子桌案,小到花瓶瓷器,把这屋子里塞得满满当当。

俞山松一听说儿子决心好好读书,也是忙不迭地又从自己的书房找了好些经史子集详注,也派人送了过来。

家里两个妹妹也不闲着,瑾淑自然是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送来的都是瑾卓不在期间她搜罗到的有趣物件,瑾善倒还好些,拿了些自己新手绣的帕子香囊的。沈姣盼知道他什么也不缺,就是心疼弟弟在外面吃了苦头,整个人瘦了好几圈,便马不停蹄地在厨房做了些好吃的,一一端了过来。

满家里,只有俞瑾周,不仅什么都没往外拿,还得了不少瑾卓不要的兵书。

他爱不释手地翻看着那些兵书,嘴上念念有词:“行啊,你这小子是有两把刷子的,竟然背着我藏了这么好的书。”

瑾善见他这样,打趣道:“二哥你这样像极了趁火打劫的土匪。”

俞瑾周很是无辜地看着她:“我这怎么叫趁火打劫呢?是你三哥自己说的从此再也不研究兵法了,他要一心只读圣贤书,我拿走,分明是成人之美。”

瑾卓喝着沈姣盼熬的鱼片粥,笑笑不说话。

“姑娘公子的都在这,真是巧了。”正是任姨娘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瑾卓也是一直都没能和姨娘说上句话,这会子见了才亲切唤道:“姨娘。”

任姨娘手上也提了个篮子,打开,是一筐秋枣,她笑道:“正好你们几个都在这,都一起吃些枣子吧,我特地洗了拿来的。”

“如今刚入秋,这枣子可不好买啊。”俞瑾周道。

“是不好买,但想着是卓儿最喜欢吃的果子,我就去东市上逛了一圈儿,赶巧有一个老汉摊子上有,我就都买回来了。”

瑾卓看着这一筐的枣子,心中暖流涌动,笑道:“姨娘有心了。”

姨娘也看着儿子笑笑,又道:“今年入秋入得急,这树上眼看着开始往下掉叶子了,我就在想,也不知道咱们家瑾卓公子什么时候能回来,他最喜欢吃秋枣的,就怕他赶不上吃枣子了。我这念叨了好几天,没想到就回来了。算是老天爷眷顾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