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断案(上)(1 / 2)

加入书签

北宁郡主席宁,余妃听瑞王提起过,知道席宁是翁修朝的心尖上的人。两方合作相辅相成,不能总是对方付出,适时候他们也要出份力才说得过去,所有她打算解了今夜之围,送翁修朝一个人情。

“余妃妹妹……”

皇后还未说完,皇帝便打断了皇后的话。

“我儿仁厚,皇后说的不错,修朝说的也不错。皇后你乃国母,掌管六宫操劳不小,北宁郡主身体有恙,若是因太过操劳皇后也有了不舒服……”

余妃点点头,“陛下所言极是,妹妹也是顾忌姐姐身体,花阳公主还是贪玩的年纪,交给臣妾照顾北宁郡主最为稳妥。”

皇帝展颜,“不错,那北宁郡主就先暂居与春华宫由余妃帮忙照料。”

翁修朝暗暗松了口气,席宁最好的选择是跟他出宫,但既然出不了宫能留在余妃的春华宫也算是安全的。

事已成定局,席宁没机会在发表意见只能跟着余妃去她的春华宫。

整整一夜,盛京城都没有消停,官兵、禁军分成组在城内搜寻歹人。大规模搜寻与幽州一案颇为相似,那时候幽州知州赵大人也是倾全城之力搜索。大概只有经办过幽州张勉案的人才会有这种体会吧。

端阳宫盗宝案不同寻常,若是不揪出夜闯皇宫的歹人那皇家颜面将**然无存。可即便是这样,这一夜也什么都没搜出来。

清晨,门下省登文鼓院前,一白袍中年男人举锤狠狠砸在大鼓之上。钟声回**,鼓锤击在鼓面上,实则直击人心。

登文鼓院内的大人自然听得见,男人见有人出现,快步跪在登文鼓院前举起状纸,高声道:“举子李照!状告太常寺卿王崆,礼部尚书刘执,卖官、买官篡改科举举子姓名,透露科举题目给买官之人!举子李照愿以性命做凭!望天子给天下寒门举子一个公道!”

几句话一出口,登文鼓院的几位大人吓得浑身一颤,他们不敢揽责任到身上,为了头上的乌纱,他们直接将状纸递到了登文检院。

登文检院,太傅傅谋恰巧在,听闻此事后当机立断,来了招先斩后奏,直接带人入了礼部尚书刘执的家。

事情来得太突然,太傅傅谋动作又太快,太子恒照与太师齐英江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傅谋就把刘执的家给搜了。

齐英江气结,当即联合王崆、刘执以及朝中其他几位大臣上书弹劾傅谋。可他们这弹劾的公文还没递上去,扣押刘执的圣旨便先一步下来了。

刘执之所以敢同齐英江去上书弹劾傅谋,不是因为他两袖清风不在乎傅谋的搜查,他相当清楚他家中的地窖内藏了多少金银珠宝,他这几十年的俸禄换不来那些。只是他有一个很好的辩解借口,就是可以说是岳父做生意发达了送来的。

刘执的岳父的确是商人,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刘执为了掩盖自己得来的不义之财只能将岳父捧成一位富商,这样才好解释自己得来的那些个金银。

刘执怎么也想不通,这陛下不管怎么样也得让他说两句话吧!面都没见就直接把他扣了查也不查,偏信傅谋与那举子李照一方的话,这显然不正常啊。

太师齐英江面圣打探情况,这头王崆以及自己刚刚做了亚元的儿子就被朝廷的人带走了。

太师齐英江进宫后才明白,原来是太傅傅谋在搜查刘执家时,发现其家中妻子的首饰盒中有几件贵重首饰,尤其是那枚发着红光珍珠格外引人注意。

在太傅傅谋的威逼利诱下,刘执妻子全都招了,说是太常寺卿王崆的儿子王生送来的。当初王崆与王生两父子想要买官时就已经送了金银给刘执,说事成之后有重谢,就送来了这些珠宝首饰。

太傅傅谋是何等人,当场认出了刘执妻子的这些个首饰乃端阳宫皇后娘娘的宝物!现下皇后娘娘丢失的宝物在刘执家中,而刘执妻子一口咬定是王生送来了,那么这几人就都不能放过,全部需要抓起来好好审问。

太师齐英江嗅到了阴谋的味道,天下哪里会有这么巧的事,皇宫刚闹了贼皇后丢宝物,第二天就冒出个李照揭发刘执和王崆,好巧不巧傅谋在登文检院直接就敢带人搜查到礼部尚书府上,正好搜出了皇宫盗宝案丢失的宝物。怎么就这么巧,怎么会这么巧,只有一种理由可以解释,那就是这一切都是阴谋。

皇帝疲乏,在听到这些事情时就已经头疼不已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皇帝的病越来越重,看上去很是壮硕实则内里五脏六腑无一处好地方。

朝堂上,太师齐英江将此案漏洞一一列举,力证此事是有人栽赃陷害。太傅傅谋也不辩驳,只说事情牵连甚广,不论是谁来主审这个案子都会被说出陷害、不公来,倒不如当堂对峙。

众臣对傅谋的提议表示赞同,毕竟若是站在太师齐英江那边就意味着要找个人主审此案,谁都看得出这是个烫手山芋谁也不想接,倒不如就看着让陛下当堂审理,也好不用劳心劳力。

在臣附议的声音中,皇帝允了,且命傅谋当堂审问。

先是叫了刘执妻子,毕竟只有刘执妻子能说的清首饰的来历。

刘执妻子颤抖着跪在金殿上,连抬起头说话都做不到。太傅傅谋提出的问题与在她家中提出的是一样的,刘执妻子回答的也与当时答案一样。

“你说是亚元王生将首饰宝物送与你,可有证据?是王生亲自送到你手上的?”

刘执妻子手支在双膝上,颤声道:“不是王生亲自来的,是他的门客李清,之前的也是李清送来的……李清是晚上来的,还有书信。”

傅谋使了个眼色,转身面向皇帝,“陛下,那封书信臣已让人做证物带上金殿,与亚元王生笔迹做过对照确认是王生笔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