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8章 僵局(2 / 2)

加入书签

周缙恩早知此事没有那么简单,隐约同上位有关,所以他及时打住,将主谋的帽子安在了一个当时最有可能是却不会对现在产生任何影响的人身上。

跟当初那件案子有关的人基本都死得差不多了,谁还能质疑前后矛盾之处?

李闻韶拎不清局势,硬要打肿脸充胖子把事情抖出来,那他就等着承担后果吧。

识时务者为俊杰,周缙恩嘲讽李闻韶不通机变,树木过刚易折,在官场上亦如此。

可惜这个时候,李闻韶已经骑虎难下了。

周缙恩心忖,当李闻韶失去一切时,他会不会后悔?

众臣战战兢兢地听李闻韶讲完了接下来的话。

原来明嘉帝萧泽之所以只有萧衡与萧桓两个儿子,是因为他身患隐疾,不能人道。

萧泽得到皇位后日日荒**,身体亏空,召幸的后宫妃嫔没一个怀了孕。

萧泽急了,找上了心腹大臣曾宋倾。

曾宋倾受命暗自给萧泽寻医问药,这一来二去,花了不少钱,起先动用的是私库,后来就拿国库来填补。

曾宋倾也曾隐晦地提醒萧泽,钱已经花了很多,但萧泽压根不管他花了多少钱,他只想治好隐疾。

这日积月累,户部的账目上就有一大笔亏空。

严左朗是曾宋倾的左膀右臂,做事勤奋认真,在查账目时就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去请示曾宋倾。

当今皇帝有隐疾的事怎么能被抖出来,萧泽脾气愈发古怪暴躁,若是严左朗捅了这个娄子上去,必然讨不着好。

于是曾宋倾就对严左朗说此事交给我,你去忙其他的活。

曾宋倾于严左朗而言,同恩师无异,严左朗十分信任曾宋倾,闻言不疑有他,就将此事放下了。

不曾想一个小小的缺漏,背后竟是白银一百万两不翼而飞。

严左朗入狱之时,还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曾宋倾也焦头烂额,为了帮明嘉帝掩饰他有隐疾这件事,他一个户部尚书知法犯法,挪用国库,修改账目,如今事情被捅了出来,本来还有转圜的余地,偏生明嘉帝问都不问就把严左朗给下了狱。

明嘉帝就因人家一句话就信了严左朗贪墨国库,大理寺查得又快,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曾宋倾根本来不及跟皇帝说这钱就是您自己花的。

说了大概率萧泽也“不会信”。

事情已经大张旗鼓,闹得人尽皆知,萧泽怎会在这个情况下跳出来满天下跟人说,朕不能人道?

但是毕竟涉及到人命啊,曾宋倾不忍严左朗遭受这飞来横祸不白之冤,终于冒着官职不保的风险面见明嘉帝,同他说明这一切原委。

可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总得有人背这口锅,曾宋倾便提出自领其罪。

而在这时,三皇子萧桓在后宫听到了一些风声,知道了自己父皇有隐疾这件事,又在曾宋倾那里打听到了真相,便深夜入宫同明嘉帝谈,主动请缨让自己的刑部去查,查到的结果自然就是账目根本就没问题。

这大理寺同刑部查的不一样,明嘉帝再让御史台查只为了做做样子。

三皇子打的就是帮父皇平息事态,获得明嘉帝好感,为自己的储君之路铺平大道的主意。

萧桓打的好算盘,明嘉帝也乐于让他去做,可事情败就败在还有六皇子萧衡横插一脚。

这白银一百万两早已经被花没了,萧衡却又给他整出了一百万两,既然有这一百万两,那钱还能是明嘉帝自己花的吗?

严左朗又为什么死?

还真不是萧衡杀的,而是他听说曾宋倾要领这个贪墨国库的罪名,于心不忍。

严左朗服毒自尽,将罪名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只求明嘉帝看在他主动招供的份上轻饶他的家眷。

严左朗给曾宋倾留了几个字,相信曾宋倾定然会想办法保住他的家人,于是就这样欣然赴死。

好友赵子逡再因他而死,成了贪墨案同伙,萧衡这一倒腾,皇帝便认为钱果真是严左朗贪的,是自己的儿子背着自己勾结大臣贪墨国库,而萧桓自己贪了钱却玩着花样栽在皇帝身上,简直是胆大包天!

明嘉帝深感自己遭到了欺骗,而且是皇子同大臣的联合欺骗。

于是三皇子的罪名就大了,讨好不成,还给自己弄了个幽禁思过十年的结局。

这同废除皇子位贬为平民可没什么差别了,说白了,就是后半生没指望了。

萧桓怎甘心竹篮打水一场空,被幽禁的他想了几天,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萧衡所辖地区就出现大量兵器官银还有一件龙袍。

这谋反可比贪污严重多了,萧衡自此失宠,萧桓就这样把萧衡又给压了下去。

李闻韶讲了一出夺嫡大戏,说到底严赵二人不过是权力下的牺牲品,令人唏嘘的同时,也只能无可奈何。

严左朗为恩师,赵子逡为好友,他们都做了同样的决定,牺牲自己,保全情义,这样的结果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作为看客,实在难以置喙他们究竟值不值得。

严左朗死时,贪墨国库之事还没被嫁祸到萧桓头上,明嘉帝明知钱是自己用的,却未曾阻止严左朗在他面前认罪自尽的行为,实如李闻韶所说,不是个好的君王。

但世人不知萧泽的皇位本就来路不正,两相一比,相形见绌。

李闻韶所说的真相大大超出了许由贺的意料。

“竟是这样的结果……”许由贺喃喃低语,这样的结果怎能收场?

“陛下,此案之罪在明嘉帝,学生为我方才所说的话负一切责任,学生任凭陛下处置。”李闻韶道。

萧北情神色冷峻,以他的身份,着实不好判先帝之罪。

李闻韶给萧北情出了个难题,萧北情无论做下怎样的判决,都会欠妥。

朝会大殿上陷入死一般的沉默,严赵两家想翻案,就必然要给天下人一个可以信服的结果。

萧北情作为后嗣,若将先帝丑行公之于众,实在是让全天下的人看他萧氏皇族的笑话。

可萧北情若置若罔闻,同样是寒了臣子的心。

这可如何是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