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五十四章 封禅(1 / 2)

加入书签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受命然后得封禅。”

炎帝以来,无怀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七十二王皆曾封禅。

春秋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天帝不承认而阻止。

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结果被孔子所讥,理由是资格不够。

可以说,封禅泰山至少是齐鲁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

也就是说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上天的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

如此理论起码成为了齐鲁大地共识,得到齐鲁士大夫的认同,寄托了他们渴望统一,渴望天下共主再生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之所以在秦始皇帝成制,与秦室曾为东方诸侯国卑视不无关系,奋六世余烈,励精图治、蚕食诸侯、最终兼并天下,如果拥有天下后不发泄一下私愤、炫耀一下功绩,那这天下不是白打下来了吗?

厚积薄发,至秦始皇帝时,秦廷以十倍的热情注重形式上的炫耀,再加上“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军事本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事业,于是乎,以天下共主身份祭祀天地的泰山封禅,自然而然为秦始皇帝所接受。

“上君,汉兴已八十余岁矣,天下艾安,九州一统,万民之属皆望太子封禅改正度也。”

张汤拳拳进步之心在燃烧。

在汉家百姓心中,最好的时代始终是孝文、孝景之际,尽管那时北部边境偶尔会遭到匈奴、鲜卑骚扰,但那属于“自古以来”的局部冲突,除此以外,国朝内部总体上人和政通,民富国安。

除非遇到天灾人祸,一个平民黔首至少可以安稳地度过余生,黄老道治之下,不必担心太多预期之外的政令、赋税。

特别是孝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朝廷与地方的矛盾也缓和下来,那数十年是春秋战国之世以来数百年里难得一见的平和康宁时期。

国势冉冉上升,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就遇到了当今陛下。

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大汉兵威越来越盛,但百姓生活越来越苦。

现在,新主当国执政,国势恢复了上升趋势,百姓又有了安居、乐业,似乎没有比这时更适合封禅的契机了。

上君可以借封禅来向天下人宣示天命,改弦更张,而他们,可以借参与封禅实现仕途进步。

张汤知道自己注定无缘大汉丞相之位,但公孙弘能开辟“丞相褒侯”先河,他,又能否开辟“御史大夫褒侯”先河呢?

刘据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神情平静,望向公孙弘问道:“老相国,你以为呢?”

公孙弘沉默,良久道:“上君之功,已经不必虚礼昭彰,封禅大典,一劳民伤财,二诸儒易生歹念,三仪礼漫长繁琐,臣以为不必。”

封禅本身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封”指在山巅封土祭天神,“禅”指在山脚筑坛祭地神,山上山下两祭。

实际上并非如此,泰山在齐鲁大地,长安在关中平原,两地相隔数千里,远行祭拜,过程等同天子出巡,既然是昭彰武功,必然要携中外两朝文臣、武将,甚至召集南征北战中军队随行,来回折腾,不亚于上君进行了一次御驾亲征,靡费太大。

封禅,又是“颇采儒术以文之”的大典,以上君和儒家的关系,难保儒生不会从中作梗、作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