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章 回归(1 / 2)
这几天,皇都出了大事。
这天上朝时,皇帝接到一封军部递送的秘密奏报,然后突然面色大变,临时中断了朝会,让所有文武朝臣出去等待,等待在外的朝臣们议论纷纷,只有军部大臣尤金明一言不发,不参与任何讨论,而明明他才应该是最知情者。
一个多小时后,皇帝才命内侍出来宣旨,让文武两位首席大臣纪均以及尤金明入内议事,其他朝臣散会,有事下次再议。
少部分朝臣等待了片刻就离去,大部分则坚持等着想等到两位大臣出来以探口风。
这样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后,纪均及尤金明同时出来,脸色都不好看,朝臣们一下子围了上去。
纪均干巴巴地宣布说:陛下旨意,皇都自明日开始,将进入一个月的斋祭期。
啊?什么?!所有大臣都不解,有人问:纪阁老,陛下因何宣布这个旨意啊?
一般来说,只有国家大祭的时候才会进行斋戒,可现在完全不是。
军部首辅尤金明神色庄重,兼含悲痛,说:据前线战报确认,第一次上战场的十八皇子殿下云舒,已然战亡,为帝国捐躯。
什么?
这消息仿佛一道雷,在所有人头顶炸裂,并不切身却如此巨大无法忽视……
你说什么?父皇命令帝国军班师回朝,且三个月内不举战事?!
前线,帝国军帅帐内,七皇子以为自己听错了,逼问行军大帅戴立武。
戴立武面无表情,回答:这是陛下通过军部渠道下达的电文内容,殿下可以细看。
七皇子抓过纸,仔细看了一遍又一遍,无力地将电文丢下,呢喃着问:怎么回事,十八弟被害,父皇为什么不让帝国军继续进攻以为他复仇?
戴立武听清了,也疑惑说:是啊,这点卑职也不理解,按说一位皇子战死沙场,国有新丧陛下有所触动可以理解,但那些大臣们应该会争相上书加大讨伐匪军力度的,可陛下显然并无此意思,反而选择退了一步。
七皇子忽想到更重要的一件事,又揪住戴立武衣领,质问:还有没有别的电文,本皇子之前那个密奏不是传过去了么?
——密奏对十一皇子云鸩的指控。
戴立武无奈说:那封密奏绝对奏报上去了,此点殿下请放心,至于为什么没有消息反馈,卑职不敢妄加臆断,或许陛下也需要思考和证实吧。
七皇子这才稍稍心安,心想回去后向父皇确认一下。
得到密旨的第二天,帝国军中线主力军团向后发撤军,仅留了少量部队在森林中殿后。
帝国军的动静引发了反抗组织的内部分歧。
高层会上,洪达力主说:帝国军撤了,这是好消息,我们现在左中右三路军已经合围了,整体实力不逊色于他们多少,前面又连番胜仗,士气可用,应该对他们乘胜追击,追求将其全数歼灭于甘顺府地界之内!
刘申也点头说:我也这么认为。
吴昆则慎重地表示:穷寇莫追,帝国军这次是撤军,而不是溃退,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事不值当,且帝国军即便这次灭了,下次也可集结起更多人数卷土重来,而我们的人主要只能在甘顺府内招募,地方分组织能送来的人员支援有限,我们这方面是拼一个就少一个,盲目追击弊大于利。
洪达不满说:吴哥,你太保守了。
吴昆则说:我们整体还是处于防守姿态,当然是保守些更稳妥。
争执不下三人只好目光投向主。席林洛,林洛也思索了好一阵,摇头说:我不赞成激进追杀,戴立武是尤金明的高徒,尤金明昔日曾领军和我的祖父作战,很不好对付,这二人的打仗方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攻防兼备的那种类型。
主。席发话了,两边也停止了争论。
不过刘申不甘心地说:即便不整体追击,别忘了我们在迷途峡谷里还驻扎着一支部队,我们可以用那里的人来给撤退的帝国军造成伤害!
洪达也连忙附和:对,怎么忘了这点了。
吴昆这次没有反对,而是侧头再看林洛。
林洛犹豫了半晌,忽说:电令他们放行,不要攻击帝国军,就这样,这件事不要讨论了。
林洛说完,起身离去。
三人互望,都是不解。
吴昆联想起上一次和林洛的一段对话,似乎明白了林洛的用意。
反抗组织整体上对于帝国来说是渺小的,帝国军皇子被杀,却主动撤军,反抗军不做攻击放敌人离开,某种程度上这是种善意的互动,穷追猛打反而会造成对方的强烈反应。
林洛想到的却不止如此。
她刚接到了梅香从秘密渠道传来的特殊情报,皇都为了祭奠战死的十八皇子要举行一个月的斋祭,而且可能有一段时间的停战期,这种时期,还是与皇室默契一些的好。
而想起十八皇子的死,林洛不由又担心起了云鸩。
错手杀死亲弟,对于他造成的冲击肯定不会短时间内消除吧?
而且,恐怕回去之后才是浪潮的真正开始。
鸩弟,你一定要挺住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