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90章 前线(1 / 2)

加入书签

大西北,黄沙漫天。

吴昆由入口钻进了搭建在隐蔽处的地下指挥所,将头上戴的风帽摘下来,抖落了一头的土尘,而这一幕帮他脱掉大衣的警卫员已经见怪不怪了。

指挥所内林洛穿着包裹严实的军用大衣,寒暄了一句,就问:“情况怎么样?”

吴昆把帽子放在地图桌边的椅子上,说:“不太妙。”

“敌人具体的规模、有几支部队?”林洛问。

吴昆回答:“具体的规模不好说,但预估有一支集团军。”

一支集团军?

林洛倒抽了口凉气,一支集团军的话,人数从数万到十数万不等,但十万以上是高概率事件,她评判:“看来帝国军这次是要一次性剿灭我们啊。”

“他们哪次不是想彻底剿灭我们……”吴昆呵呵笑了笑,却又严肃起来:“不过,我们现在的处境的确和之前不同了。”

之前在甘顺府时,组织可以依靠深山大川成带的根据地以及支持组织的民众从而获取到充足且源源不断的物资、兵员,物资没了可以征集,人员少了可以招募,士兵们闲时还可以参与生产,那里还拥有地利优势,可以以逸待劳。

但现在不同了,组织不可能将全部物资、人力转移(甚至完成了完整转移的项目不足半),大西北本地这里生产能力又不足,组织扎根需要时间,重新发展扩大需要时间,帝国军恰巧不给这个闲余,一直在保持着攻击、骚扰,让反抗军疲于应付,打一仗就会少些人,难以补充——帝国内部各地私下征募的自愿士兵想抵达前线并不容易,虽然一直在这么做。

而帝国军则掌握了主动权,他们也不怕没有物资,不怕打仗死人,反正可以从后方调派和补充,他们也没有必须坚守的据点,可说占尽了战略上的便宜。

反抗军战略被动,战术上只能灵活一点儿,利用大西北地质上的松软,展开地道战地雷战那些非常规战,而且西北常起黄沙,地理开阔但视界根本不清晰,这对大规模会战起到了延滞作用。

可这种延滞今天到头了,帝国军通过和反抗军捉迷藏一样的数月小规模交火,明显是摸清了反抗组织的现大本营所在,所以一次性调动和集结够了兵力,想来个直捣黄龙,将反抗军一举歼灭。

林洛对吴昆的那句话点个头表示赞同,然后来到桌边看着地图琢磨说:“一场决战是避免不掉了,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最为适合我军的决战地点才行。”

吴昆说:“有道理,虽然进攻是他们主动,但在哪里重点防守让战争有利却是我们自身的事……嗯,主。席您看这个‘望风戈壁’怎么样?”

所谓望风戈壁,就是说那一片戈壁滩高度适当,坡度很缓,最适合行旅人员休憩时攀登到顶端去望风观察地形地理和路途——当然需要在风沙不那么大的时候做。

林洛皱眉说:“这个隔壁滩不够险要吧?那里我去观察过。”

吴昆承认说:“的确是不够险要,但那种高度也够了,建立防御工事,架设机关枪、火炮、铁丝网,挖壕沟之类也行了,而且那里有许多突出的地方,可以遮挡炮火,而且这个隔壁滩足够大,能安置足够的兵力,以将敌人全线狙击在那里,它距我们的大后方也不算远,适合我们的物资兵装支援……更重要的是,除了这个戈壁,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林洛手指在敌我之间的线路上游移,对每一处地理点停留、忖度了好久,才叹息说:“也只有这样了,那就把洪达召回来,咱们仔细商讨一下防御决战的具体方案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