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0九回确立太子(1 / 2)

加入书签

道衍想了想,道:“为了不被人窃听,还是到我的住处去吧。”

“让我去和尚庙?你以为到你老窝里就能咋着我了吗?哥哥照样敢放一把火。。。”云天大为不满。

“阿弥陀佛,施主到时不但不会烧老和尚,还会说声谢谢呢。”道衍依然不温不火。

云天“哼”了声,说归说,还是让封灵、姝儿先回家,自己随道衍来到了鸡鸣寺。

在主持的禅房里坐下来,盏茶过后,道衍始问道:“施主准备何时离开京城?”

云天随口道:“当然是越快越好。”

道衍点头,道:“老僧理解施主尽快摆脱束缚的心情,但时间是就是这样欲速则不达。你既已做出了选择,陛下就不会任你扬长而去。。。”

云天一懵,忙打断他的话急问:“啥意思?快直说。”

道衍一笑,不答反问道:“施主心怀天下,而选择了大皇子,不能就撒手不管了吧?”

“我掐死你个老秃驴。”云天竟然粗鲁地扑上来就掐住道衍的细脖子。

但人家道衍大师没有一丝惊慌失措的样子,淡淡的道:“老僧行将就木矣,施主能送老僧一程也是件好事。快动手,给我一个痛快。”

“有种,敢给我耍赖皮?你以为哥哥会给你偿命?”云天哈哈一笑。

但在松手前,用手在道衍的“喉咙息子”上捋了一把,立让他大咳起来,而且不是一般的咳嗽。

云天始满意地回到座位上,谑笑道:“知道哥哥的厉害了吧?就是能给你治咳。弄死你这个帝前红人代价太大,所以给你使个散手,我的手法还可以吧?”

道衍咳得眼泪都出来了,好半天才止住。叹道:“我知你老早就想修理老僧,但那时我就经不起你的神刀,更别说现在你的修为已经远在我之上了。所以,这辈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靠!”云天骂了声,心情好了不少。

脸色一整,质问道:“你现在已经得偿所愿,还想拴住我干什么?不怕惹恼了我,而改变去辅佐朱高煦?”

道衍摇头,道:“你云大侠岂是出尔反尔之辈,现在想的只是如何面对朱高煦的怨气罢了。”

云天苦笑,是啊,他这个师傅胳膊肘子往外拐,怎样向徒弟解释呢?

和尚微笑,继续问道:“俗话说善始善终,虽然凭借朱高煦对你的敬畏,说服他并不困难。但你考虑过朱高炽父子的想法没有?不怕他们日后容不下二皇子?”

“他们敢。”云天脸色一沉。

继而不满的问:“难道他们真想置一个不再给他们争权夺利的人于死地吗?”

道衍沉吟会,答道:“你是知道的,大皇子秉性仁厚,断然不会下手,然而,圣孙朱瞻基就不好说了,他年龄虽小,但自幼做事不喜留后患呀。”

言此稍顿,复道:“其实你我都明白,皇上春秋正盛,而大皇子的身体不咋好,能否撑到继位那天还在两可。所以说,朱高煦日后面对的天子,应该就是一向对他不友善的侄子。”

云天皱眉,沉吟后,盯着和尚沉声问道:“所以你怕历史重演?”

道衍摇头,道:“朱瞻基虽没有其祖的雄才大略,但也是聪明非凡,二皇子绝斗不过侄子。我所担心的只是皇孙他到时会对叔父不利,而引起你的杀机罢了。”

“弒君?我还真不敢考虑!”云天苦笑。

道衍则认真的道:“怕你到时身不由己啊!与其这样,就莫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计将安出?”云天不得不佩服和尚的心思缜密。

道衍沉吟着道:“陛下已经被你说动,宣布太子之位就是这几天的事了。到时由老僧安排你与他们父子见面。。。。。。”

云天点头,若有所思。

永乐帝终于决定立太子的日子了,四月四日大殿之上,文武双方仍然各持一词,争论不休。

先是皇帝比较信赖的金忠(后来的兵部尚书)援经据传地,力劝皇帝立名正言顺的大皇子朱高炽为太子,立刻遭到以丘福为首的不少靖难功臣的反对,他们当然拥护的二皇子朱高煦。

而本来因品级不过五品,没资格出现在奉天殿(清朝称之为太和殿)的文渊阁七学士,在皇帝的特许下也加入了辩论。尤其是解缙最为活跃,他以太祖立下的“嫡长制”侃侃而谈,毫不少讳。

当下恼了丘福,恶狠狠的向他道:“我们跟着皇上打天下,九死一生,折了多少忠良勇士。你们这些奸佞之臣坐享安宁不说,还敢诋毁我们敬重的二皇子。。。”

“皇上,他冤枉微臣啊!”解缙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忙跪倒皇帝面前。

“好了、好了,大家还是听朕说吧。”永乐帝终于发话了。

他扫了眼众人,复大声宣布道:“朕意已决,立朱高炽为太子。”

“皇上英明。”众大臣都跪了下去。

随后,永乐帝又让人宣布:封二皇子朱高煦为汉王,封地在云南;三皇子朱高燧为赵王,镇守北平等等。至此,这场储君之争画上了句号。

抛去云天的因素,而历史事实是,影响永乐帝做这项决定的因素众多,但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一是朱高炽名正言顺,而且他还有个自己很喜爱的“圣孙”朱瞻基;

二是朱高煦的确有勇无谋,不当继大位;三是自己最为倚重的道衍大师、金忠、张信等人都支持仁厚的朱高炽,让他不能不考虑。

至于后来人硬把解缙扯进来,并把立大皇子为太子的首功记在他头上,笔者觉得可笑,那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只是替皇帝草拟诏书,或向皇帝建议些民生方面的事情,这等立储的大事,皇帝不听重臣而去听他们这些小吏的?

历史是文人编的,当然要赞赏才子。更有后来的满清人为诋毁明朝,把解缙写得给个什么大人物似的,来显示明朝的迂腐,而他们满清的“天授”。

但若解缙这种狂生生在他们大兴字狱的野蛮的清朝呢?恐怕有多少杀多少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