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楚承时的第一次朝议(1 / 2)
二月十八
楚承时登基为大雍新帝后的第一次早朝在太和殿举行。
自正月先帝病重,亲王谋反到先帝驾崩出殡都将朝中大臣们折磨的不轻。
更甚有年纪稍大的臣子病倒在府,但因是新帝的第一次早朝,那些大臣们带病也不会错过永和朝的第一场朝议。
楚承时穿着明黄的龙袍,带着皇帝冠冕正坐在龙椅上,看着朝中分两侧站立,恭恭敬敬的大臣们。
他清楚的知道,朝中有许多老臣看新帝年轻,并不服从他。
等朝中臣子都念完“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话语后,朝中又安静下来了。
殿中的大臣都在偷偷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谁先和年轻的帝王打下第一场朝战。
新皇在做储君时,性子就温和,在朝堂上混了二三十年的官场的老臣们并不害怕这位年纪二十六岁的帝王。
楚承时静静的看着朝堂下的鸦雀无声,很是无语。
新皇上位就无事可奏吗?这不应该啊,不管是朝中事,民间事或是外敌入侵之事,都还未解决极其繁琐。
怎么一个个都不上奏了?这又是什么操作?
“众爱卿可有事要奏?”楚承时无奈,先行开口发问。
他登基后的第一次上朝,不能一件事都没奏就退朝了啊。
朝中老臣都默契的看了对方一眼,眼中闪过老狐狸般的笑容,他们就说新皇软弱可欺。
这永和一朝,也和永安一朝一样很好混。
其中一位胡子发白的大臣拿着笏板上前一步。
“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也不可一日为后,微臣斗胆,还请陛下早日册立皇后。”
“臣附议。”xn
好几个大臣都站出来附和此话。
楚承时微愣,隔着冕旒看着朝下的大臣,紧抿着唇。
他不解,民众起义,北狄背信弃义骚扰边境等等国之大事都未解决。
而这些臣子并未将目光放在这些大事上 ,一个个的将目光放在了后宫中。
至于立后之事,楚承时也想册封皇后的,但因朝中局势复杂,封予柔家世过高,楚承时想立颜初瑶为皇后,也会遭到某些朝中大臣的反驳。
因此,楚承时先将她们二位分别册封为贵妃,新后之事,等颜初瑶怀上孩子后,他再将皇后之事提上日程。
楚承时叹了口气,这皇帝做得可真憋屈,事事牵制于人。
父皇是如何能容忍被大臣们牵制三十年的?
“那众爱卿说说,你们属意的大雍新后,是谁?”
“陛下的皇后,自然是以陛下属意,才最为重要,”提议立后的大臣道。
楚承时在心中点点头,这是不站队的,只是单纯的目光短浅只知盯着他的后宫。
“林爱卿,但皇后是大雍的皇后,自是不能以朕心意为主,”楚承时的目光扫过朝中的各位臣子。
他要看看朝堂之上,有多少人的想法和他一致。
“爱卿们商议商议,看看朕的后宫中哪位能胜任皇后之位,承担皇后之责?”
各大臣听新帝如此说,心中更是狂喜,比他们想象的更好拿捏,更加听从朝臣谏言。
“陛下,微臣觉得后宫中的颜贵妃温良恭淑,待人和善,在东宫时就帮着陛下管理后院,当为一位贤内助,”一位大臣出列娓娓道来。
“再加上颜贵妃出自传承百年世家的宣远侯府,其姑母更是先帝的皇后,微臣认为颜贵妃宜为大雍新后。”
楚承时点头以表赞同,这位大臣很是公正,眼光也好。
“这位爱卿说得有理,”楚承时继续看着底下朝臣的动作,“其他爱卿是如何想的?都属意颜贵妃为新后了吗?”
朝中大臣沉默片刻,就有一位大臣站出来,“陛下,微臣觉得选颜贵妃不妥。”
楚承时心中一沉,但面色无常,平声问,“于爱卿有何见解?”
“陛下,后宫中的封贵妃出身于英国公府,其父兄皆为国战死沙场,为大雍创下汗马功劳,其为重臣遗孤,理应为大雍新后,以安抚功臣之心。”
楚承时也点点头,还好没说封予柔的性子和能力,不然这人夸的下去,他都听不下去。
“其他爱卿是如何想的?说出来商议一番,”楚承时看向其他人。
朝中就因立谁为后而争论起来了,完全没了刚上朝时的安静和沉默。
果然,沉默只是他们的假象。
永安一朝留下的三位亲王,也变成了王爷, 他们没有实权,但还是要上朝旁听的,偶尔也能提出自己对朝政的意见。
但立后之事,他们就不参与了,只站在一旁看着朝中新旧大臣们的口水交战。
过了许久,楚承时看着这些臣子还未商议出结果,还隐隐有要打起来的趋势。
“各位商议好了吗?朕该立谁为后?”
楚承时开口制止这场差点变为'手上商论'的口头商论。
“陛下,理当立颜贵妃。”
“不,应当立封······”
这位大臣还未说完,楚承时开口道,“好了,既然你们还未商议出,那此事就改天再议。”
刚刚吵的热火朝天的大臣们:???
那还让他们商议什么?白费口舌?
况且,以往许多决策也不是全部朝臣意见统一后再实行啊,一般都是少数服从多数。
“陛下,您······”
“你们商议好了?立后人选都统一了?”楚承时反问。
朝中臣子都处在懵逼中,无人回应。
“先帝教导过朕,要从谏如流,多听从各位爱卿的意见,但立后之事,朕也不知听从哪位爱卿之言,那就等你们商议好了,朕再来册封皇后。”
此时的大臣们都陷入沉思,这位新帝真的好说话吗?他们怎么第一次交手就被新帝摆了一道。
还是永和帝真的是听从大臣之言,但又不知听从哪位大臣的意见,才不在行立后之事了?
“各位爱卿可还有其他的事上奏?”
楚承时冷眼扫过朝堂上的大臣,希望他们能奏些与国家大事相关的。
否则真的是空拿更加俸禄不干实事了。
朝中臣子又面面相觑,随后有人出列,“陛下,微臣斗胆,请陛下为稳国之安本,早立储君。”
(下)我要封两个皇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