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5章 天城劫07-斧影疑案(2 / 2)

加入书签

“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史上兄弟相传能成功者大抵只有春秋时季札的三位兄长。季札的老父亲吴王寿梦喜欢四子,欲传位于他。但季札远见德高,不愿就位。寿梦只好按嫡长子制传位于长子诸樊,但嘱咐他兄弟相传及至季札。于是二子余祭、三子夷昧相继继位,只求速死,以使父亲遗愿早日达成。杜太后是希望他们兄弟有吴国四兄弟的觉悟,彼此相扶互保,永继基业?可是几传之后,又该如何?三兄弟各自有子,其子均有争位资格,不就乱了吗?而事实上,吴国确实也乱了一阵。夷昧去世,而季札仍远避不愿就位,夷昧之子姬僚被拥立为吴国第23位国君。而诸樊之子姬光认为按照嫡长子制自己作为先王世子比姬僚更有资格即位,就密谋重金聘用刺客刺杀吴王僚。最后专诸刺杀成功。姬光就成为继任的吴王阖闾。虽说阖闾在位期间重用良臣伍子胥和孙武,立下破楚之功,算得上史上有为之君,但这,并不能成为他弑君的理由。

“也许宋初的国情有所不同。传说杜太后有此想法,是担忧立国未稳,主少臣疑,怕人再生不臣之心。要是周世宗柴荣不早死留下幼子在位,赵匡胤未必能起事成功。赵匡胤履位时33岁,儿子才8岁,自然不足以担当大任。当时天下未平,群雄并存,未来难料,若赵匡胤身有不测,儿子少不更事,兄弟却已成年,自是兄弟可稳大局。实在不行,兄弟还有兄弟。在帝位未稳之际,这未必不是保全赵家江山的权宜之计。

“当然,也有人说,此诏是赵普杜撰,是太宗在为自己继位缺乏合法性而苦恼时他迎合他编造的,而且他也因此重归相位。此事公诸于众时,太宗已在位六年。

“虽然此事存疑,但《宋史》里有载,且信之。但杜太后是在开国初年,初衷是防宋蹈后周之覆辙。但后周覆辙是什么?父死无子继,因此必须兄终弟及?太牵强了好?在继承上,嫡长子制才是正统好不好?

“但不管怎样,这件事给了赵光义合理合法继位的理由。虽然这理由不是那么堂而皇之,不那么立得住,就算当世之人耽于官家之威选择相信,也难堵后世之人之悠悠众口。

“不过该做的惺惺作态还是得做的。也许他时常在朝堂感慨,‘这个位置,朕也不愿坐呀。只可惜太后皇兄相托,朕无可推脱,只好勉为其难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