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7 章 农业革新(2 / 2)

加入书签

考核合格的学生,会被授予“技能证书”,并推荐到相应的岗位任职。

比如农业专业的学生,可到县衙的“农业局”协助推广新的种植技术;

工业专业的学生,可到“示范工坊”参与蒸汽机的应用研发。

大明新学馆的设立,在应天府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起初,士绅阶层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学习农工技艺是下贱之事,不愿让子弟入学;

但普通百姓却十分踊跃,纷纷送孩子报名。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不用科举也能当官、谋生的好机会。

随着第一批学生毕业,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

选拔人才事情,陈林没有过多参与,主要交给朱标和方孝孺去推行。

他现在的主要精力得放在技术推广与产业革新,让大明迈入蒸汽时代

行政体系改革为革新扫清了障碍,接下来,陈林与朱元璋将重点放在了技术推广与产业革新上。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让大明在五年内迈入真正的蒸汽时代,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

首先是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

农业是大明的根本,若农业不发展,百姓吃不饱饭,任何革新都无从谈起。

因此,技术推广的第一步,从农业开始。

最重要的就是改良种子与种植技术推广。

现代农业专家李老带着团队,先在卫所的“试验田”里进行了种子试种。

他们带来的改良种子包括“高产水稻”“抗虫小麦”“耐旱玉米”。

这些种子是现代培育的优良品种,适应性强,产量比大明本地种子高出三成以上。

试种过程中,李老团队详细记录了种子的生长周期、需水量、需肥量,并根据大明的气候特点,调整了种植方法。

试种成功后,陈林与杨士奇一起,向朱元璋申请了“种子推广计划”。

朱元璋对此十分支持,下令从国库中拨出专款,并要求应天府下辖的各县,每县选择两个“示范村”,推广新的种子与种植技术。

为了让农民接受新方法,李老团队采取了“手把手教学”的方式。

他们亲自到示范村,教农民如何“浸种”,用温水浸泡种子,提高发芽率。

如何“合理密植”,根据土地肥力,确定每亩的种植株数,避免过密或过稀。

如何“施肥”,区分基肥与追肥,教农民如何将化肥与农家肥混合使用。

同时,他们还在村里举办“田间课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光合作用”“病虫害防治原理”。

虽然农民们听不懂“光合作用”这样的术语,但通过“叶子能让庄稼长得更好”“提前喷洒药粉能防止虫子吃庄稼”这样的通俗解释,也逐渐理解了新方法的好处。

示范村的成功很快见效。

秋收时,种植改良种子的农田,亩产比往年高出了近四成,农民们捧着沉甸甸的粮食,脸上满是笑容。

消息传开后,其他村子的农民纷纷主动要求推广新种子与种植技术,农业革新的“星星之火”,就这样在应天府一代点燃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