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叁拾肆 一家人(1 / 2)

加入书签

“我······”

挣扎。

犹豫?

春燕不知所措的站在众人聚焦的目光里。她攥着衣角,指尖蹭过案板上的青纹布——布面软乎乎的,像前几天熬夜赶样时,李娟端来的红薯粥冒着的热气。

她闭了闭眼,那些细碎的暖就跟着冒出来:陈默蹲在灶房帮她看火候,指尖沾着黑煤灰,碰在布角上留了个淡印子,他赶紧用指腹蹭掉,怕污了刚煮好的布,嘴里还念叨“这布金贵,得仔细些”;小吴练飞针练到指尖发红,像浸了层淡胭脂,却还攥着布块凑过来,布角蹭到春燕手背,软乎乎地问“春燕姐,你看这针脚是不是还歪”;阿梅怕她熬得犯困,悄悄在她手边放了块水果糖,糖纸皱巴巴的,是巷口小卖部最常见的橘子味,剥开来时,甜香混着艾香飘了满作坊······

这些画面走马灯似的在春燕脑海里滚了一圈。

肯定。

春燕抬眼看向周先生,眼里的犹豫全散了:

“周先生,谢谢您的好意,我真的不能去。”

她往陈默和李娟那边挪了半步,声音稳得很,“我们熬了四个晚上才摸透煮布的火候,银线要磨到什么亮度、飞针该扎多深,都是几个人凑在灯底下试出来的——我要是走了,小吴她们的飞针还没练熟,订单万一出了岔子,大家的心血就白费了。对我来说,跟大家一起把活做好,比去再远的地方学手艺都踏实。”

话糙理不糙。

周先生愣了几秒,他本来还挺有把握自己的条件能打动春燕的。毕竟同样的条件给到陈默,陈默大概率就走了。他没有想到春燕不太一样,竟给出了这般答案

周先生笑了,语气多了一份平实的欣赏:

“好。好!”

“我在广州、上海也见了不少手工作坊,大多是掌柜说了算,像你这样把团队放在前头的,真不多见。你这份坚持,比手艺本身更难得。”他说着,从皮箱里掏出个硬壳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这样的团队,值得我多订些货,咱们现在就把协议写下来!”

他趴在案板上写字,笔尖在纸上“沙沙”响。春燕凑过去看,周先生的中文写得歪歪扭扭,横画总往右上斜,竖线偶尔还会写偏,可每一笔都用了劲,连逗号、句号都标得格外清楚。“我早年在广州练过半年中文字,写得不好,您别笑话。”他抬头笑了笑,继续往下写:“先订‘雾中山’五十块,‘竹影映水’四十块,后续每季度追加二十块定制绣品……”

写完,他从皮箱里翻出个小方印,印面上刻着他的英文名,蘸了蘸新雁记盖布包用的红印泥,“啪”地按在落款处。又从内袋里掏出个牛皮纸信封,递到春燕手里:“这里是定金,下周我派车来提货,你们按样品标准做就好。”

“好!”

春燕接过信封,指尖能摸到里面十块面值的纸币棱角,心里踏实得发暖。

“周先生再见!”众人把周先生送到门口,在门口等候许久的王经理引着周先生离开了。

合作非常顺利!

“太棒了!春燕同志!”陈默眼里闪闪发光,“你做了个伟大的选择!”春燕望向陈默,那眼神带着娇羞,带着可爱,还有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她环视在旁的新雁记的伙伴们,“新雁记是我们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不能丢下你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