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三回《终极大计,四方协力第四章(2 / 2)

加入书签

衡州有正规军千余人、土兵与土豪武装几千人,钱季宝、沈香保再动员万余民夫加入保卫战,把衡州武库里的几千件兵器分给他们。没分到兵器的民夫,就找棍棒、农具武装起来。周围各州县的县令、乡长也纷纷派遣土兵、乡勇赶来助战,有的还亲自带队。数日之间,许多支赶来助战的人马汇集衡州,每支人数少则几十、多则数百,加起来也有近万之众。

先前因为负伤而被吉义照顾到后方任职的宿将陈福,因为督运一批重要物资来到郴州。闻知衡州告急,陈福忙与妻子巫代儿、岳父巫叔卓、岳母明月娘说知,然后自己匹马连夜先往衡州,让家人率队随后赶来。

陈福来到,钱季宝、沈香保大喜。钱季宝道:“侯爷来了,便请担当主将之职。”沈香保道:“下官们有侯爷作主,胆便壮了!”

陈福是个朴实之人,干干脆脆道:“实在无人,我做主将便是。然而季宝君、香保君,你们应当晓得,我虽拜将封侯,其实无它,只是早跟陛下的福报而已。我武艺平平,军略也甚有限,你们可莫指望我。我还得依仗你们呢。我能充当主将,你们便能充当谋士,要如何守城,我听你们的。”

钱季宝笑道:“侯爷过谦了……”陈福马上打断道:“不过谦!莫客套。也莫叫侯爷了,叫将军,我还爱听些。”钱季宝点头道:“好吧。那么下官们便充当谋士。有几条计策,我们想的,不一定行,有请将军决断。”沈香保道:“将军虽然不爱叫侯爷,我们却得把侯爷的名号传扬出去,提振军民之心,也让敌人有所忌惮。”

当下沈香保派人赶制多面长条形的大旗帜,上书“大埔亭侯抚军将军湘粤督运使陈”一行大字,插到各处城门上。哪怕是不认字的人,看到那么多字那么长的头衔,都会觉得很有威势了。

大埔原是潮州北部的一个村,吉义打败乔嘉言占领岭南之后,将潮州北部的乡村另立一个新县,划归梅州,又将原属循州的兴宁、长乐二县也划归梅州,这样梅州地方就差不多跟潮州、循州一样大了,属县由三增为六,也跟潮州、循州差不多。新县其实在很古的时候就曾经有过一个县,名叫义招县。吉义刚开始想要沿用义招县之名。当时二袖搅和起来:“一招鲜?”“呀哈,不独一锅鲜,还有一招鲜!”“并且这里有吉哥哥的名字呀!”“不犯讳么?”“要是吉哥哥将来一统天下,成为开国太祖,后世一定有官员要上奏,说:‘义招县名犯太祖之讳,宜改之!’”“对呀对呀,与其后世来改,不如未雨绸缪,取个不犯讳的名字。”“省得麻烦不是?”“否则后世要改县衙等处的牌匾,劳民伤财不是?”——听那么一说,吉义决定不叫义招县了,就用自己义军曾经驻兵的大埔村名,命名新县为大埔县。封侯之时,吉义因为义军曾经在梅州进行过诸多作战,意义非同寻常,而且梅州的县名也很适合作为封号,便把梅州六县除了倚郭县程乡县之外都拿来封,封御弟山士贤、郝通为兴宁侯、长乐侯,封宿将陈福、冉三郎、赵军材为大埔侯、镇平侯、平远侯,这是亲故才能得到的殊荣。

陈福论本领确实平平,论忠诚却是至高。危难时刻,哪怕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有道是:“国难显忠臣。”在田沧海作乱的关键时刻,陈福挺身担当衡州保卫战主将,决心死也要守住衡州,绝不再让敌军前进一步!

(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