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05章 飞思卡尔:优势在我(2 / 2)

加入书签

定了定神,约翰·米勒回忆着中午的对话,也同样低声说道:“李伟是华腾工业集团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的核心工程师,主要负责手机基带芯片的调试工作——我们团队刚刚抵达华腾集团的时候,华腾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不是紧急调来了一批人过来协助么?他就是其中之一。”

史蒂夫·汉森微微颔首:“明白了,你接着说。”

“之前我和李伟一起解决过ECU与车载通信模块的兼容性问题,关系还算是比较熟,他没说华腾集团准备接触ARM的具体日期,只说‘尽快’;

也没提预算金额,不过我认为这很也正常,毕竟他只是一名研发型的技术员工,不是管理层。”

“是这个道理……你继续说。”

史蒂夫·汉森点头,对约翰·米勒的话表示认可:这种情况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放在飞思卡尔身上也是如此,假设飞思卡尔计划从某家公司引进某个技术,或许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的约翰·米勒会知道一些情况,但绝对不会知道引进这项技术的预算是多少。

“不过他提到了‘先结合自家的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做功能机的套片,积累一下经验,后续过渡到智能机’,还提到了台积电为他们预留了基带芯片的产能,这说明华腾集团应该是有明确规划的。”

说着,为了让史蒂夫·汉森更信服,约翰·米勒打开测试电脑,调出之前与李伟合作的调试记录:“你看,这是我们上个月一起优化的总线接口方案,李伟当时就提到‘未来可能要做跨领域芯片适配’,现在看来,他指的就是手机CPU和基带、射频的配合。”

史蒂夫·汉森看着屏幕上的调试记录,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飞思卡尔手机芯片事业部的最新产品目录,翻到e500c那一页:“这款芯片的主频、性能确实符合华腾工业集团的功能机需求,性能比ARM9强一些,用来做哪些可以运行Java小程序的‘半智能’手机确实是再适合不过了。

但ARM在手机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90%,你觉得华腾工业集团为什么会放弃ARM,选择跟我们合作?”

“因为我们有三个ARM没有的优势,”米勒立刻回答,语气带着自信:“第一,我们有现成的量产产品,ARM只提供架构授权,华腾工业集团需要自己设计、测试、流片,整个过程至少要6个月才能出样品,而我们的e500c现在就能供货,极大的帮他们缩短了时间;

第二,我们可以直接复用现有的ECU适配团队,提供驻场服务,帮他们快速完成CPU与基带、射频、tft屏幕的套片调试,这是ARM所不可能做到的,他们ARM总共才多少个工程师?;

第三,我们有清晰的智能机路线图,华腾工业集团未来过渡智能机时,不用再找新的供应商,而ARM的架构升级往往需要重新适配,成本更高。

最重要的是,ARM向来有‘杀熟’的习惯,他们前期的授权费用或许很低,但到了后期,等合作伙伴完全转向他们ARM之后,后续架构的授权费用会非常高——ARM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我们完全可以提醒华腾集团注意这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