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零一章 传檄(二合一)(2 / 2)
李泰吐吐舌头不说话了。
李弘今年虚岁八岁,跪在一旁默然不语。李徽道:“弘儿,听你娘说,你为阿爷此次出征作了一首诗,要送给我。怎不念来?”
李弘脆声道:“正要献给阿爷,弘儿献丑了。”
李徽笑着点头,但见李弘站起身来,以小手拍打长亭廊柱,口中大声吟道:“鼓角沸沧溟,旌旗焚天狼!甲光射白日,蹄雷撼大荒。断刃饮贼血,残阳泼战裳。突阵三百里,敌首悬鞍行。功成定鼎铭,青史流遗芳。回看鏖兵处,万里大风扬!”
李徽站起身来,哈哈大笑道:“好一首气势恢宏的诗文,此诗叫什么?”
李弘道:“叫做《破阵》。”
李徽点头,看向谢道韫,见谢道韫怜爱的看着李弘,目光中满是嘉许之色。李弘被谢道韫教育的很好,八岁能作此诗,非常人所能。谢道韫生了个好儿子,这必是她最为骄傲之事吧。
李徽告别众人,登上重楼战船。号角声中,战船启航,乘风破浪,沿着淮水往东而去。
……
不到二十余日,徐州李徽起兵的檄文传遍大晋各地。西到巴蜀之地,南到交广之州,所有人都得知了这个消息。
这是个爆炸性的消息,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徐州李徽的名字,不知道东府军的名头,不知道徐州势力的庞大。在这种时候,李徽的起兵必将引发全面的战火,这是毋庸置疑之事。
事实,对于大晋各地的官员和百姓而言,他们对于李徽的起兵并不感到意外,甚至在许多人的心中,对此早就抱有期待。桓玄篡位之后,大晋各地反应不一,但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沉默。因为他们知道桓玄势力的强大,他们还不足以改变这样的结果。在实力悬殊的情形下,大多数人选择的是上奏贺表,承认‘大楚’的建立,承认桓玄篡位的事实。
但是内心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又期盼着有人能站出来揭竿而起,登高一呼。而整个大晋天下各方势力,能够挺身而出的,和桓玄能够抗衡的,似乎只有徐州李徽了。
然而,徐州李徽的态度暧昧是众人皆知的。无论是当初的王恭,还是后来的司马道子,以及新进夺权的桓玄,徐州都没有旗帜鲜明的表明立场。东府军和他们似乎都有摩擦,还有过交战,但是斗而不破,从未真正的作生死之斗。这一次,有人研判认为,徐州李徽依旧会保持沉默,默认桓玄所为。他或许只想独霸一方而已。
但是李徽起兵了,这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而李徽的起兵立刻便改变了局势。有了这个带头的,许多人终于敢于表达自已的看法,开始做出反应。毕竟在天下人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桓玄这两年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所有人痛恨而寒心。如今他又篡夺皇帝之位,已经完全超出了界限,做出了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了。
九月十五,会稽郡太守谢琰于东山誓师,举起大旗,发布檄文讨伐桓玄,响应李徽的兵马。会稽郡所属诸县开始动员兵马,打造兵器。一万原东府军兵马进驻山阴,威胁三吴之地。
九月十八,江州豫章郡太守刘裕举兵正式发布檄文,讨伐桓玄的倒行逆施。刘裕联合了临川、建安、庐陵三郡太守,组建伐楚联盟,刘裕自任盟主,率领近五万大军准备行动。
九月十九,南阳殷旷之会同南阳太守孙玉誓师聚众八千余响应李徽伐楚号召。兵马南下,逼近襄阳。
九月二十三,广州新宁郡、高凉郡、晋康郡三郡官员发布不承认桓楚的公文,三郡聚兵万余,进攻广州治所番禺。
短短二十余日,大晋各地风起云涌,翻天覆地一般闹将起来。
对于建康城中的桓玄而言,李徽的起兵其实也并不让他意外。在他篡位之前,他便想到了极有可能会有这么一天。
只是,桓玄感觉受到了某种羞辱。李徽之前的态度暧昧,并非是默许,而是一种带着阴谋的暗暗的鼓励。他就在等自已夺位的这一刻,好起兵讨伐自已。桓玄甚至能想象到李徽瞪着眼带着坏笑看着自已一步步的往前走,他腰间的刀也在一寸寸的出鞘。
面对这种情形,桓玄虽然愤怒,但是并不慌张。在过去的半年多的时间里,西北兵马已经尽数到达。光是京城和姑塾,便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万兵马。整个京城,也已经武装到了牙齿。桓玄相信,尽管东府军战力强悍,但他们想攻入京城,却还是比登天还难。
而且,桓玄在登基之前便已经做出了诸般调整。三吴之地的主要官员都已经是忠心于桓氏之人。掌控三吴之地的兵马,稳定三吴之地的局面,便有了粮草物资的保障。除此之外,在梁州益州荆州之地,大规模的征兵正在开展,那将是自已坚强的后盾。江州广州的各郡,除了任命自已人之外,更派入了兵马进行控制局面。这本来就是为了应付自已受禅之后可能的动乱局面而提前准备的措施,如今全部派上了用场。
故而,虽然愤怒不已,但是桓玄还是有条不紊的对发生的一切进行了应对。面对各地禀报而来的情形,他一份份的下达旨意应对。他命胡诠领益州兵马向东进发,会同荆州刺史桓石康的兵马前往镇压殷旷之的兵马。命新任广州刺史桓修平息广州各郡叛乱。命扬州刺史桓嗣率领三万兵马稳定三吴之地的局势,讨伐谢琰的兵马。
桓玄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调度,他当然明白,此番是自已能否坐稳皇帝宝座,他的大楚国能否真正取代大晋的关键时刻。李徽这个对手显然是强大的,绝不能掉以轻心。但如果战胜了李徽,则无人撼动大楚国祚的延续,则一切都将走上正轨。
和李徽这一战,本就是必然要发生的。迟来早来都会来,也许早一些到来,反而更好。
在做出了对其他反叛兵马的应对之后,桓玄亲自指挥兵马,来应对眼前的大敌。从九月中开始,大批的东府军渡过大江进驻京口,他们从京口整军出发,前锋兵马已经抵达了建康东北的钟山之下,已经开始扎营了。后续兵马将陆续抵达。守住京城,这是桓玄眼下的第一要务。只要守住京城,李徽的兵马必然会挫败而归。
九月二十五,桓玄拟旨,命人送往李徽大营之中,对李徽进行最后的规劝。虽然,桓玄也知道这规劝其实不会有效果,但他还是这么做了,这是一种谋略。
桓玄始终认为,李徽并非是为自已代晋之事而兴兵,他不过是想火中取栗,从中得到一些好处。他也许也想当皇帝,那么自已可以成全他。承认他在徐州立国。这样一来,他的野心便暴露了。只要他暴露了野心,世人便会看出他其实和自已一样,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而不是为了拯救大晋。揭露他的动机,也是打击他的一种手段,让他道貌岸然的面目暴露,会削弱他的德行和影响力,对自已有利。
当然,如果李徽愿意这么做的话,他也很愿意暂时承认李徽为徐州之主。那其实没什么,只要自已能够坐稳大楚皇帝之位,受些委屈也没什么。
“李徽,朕知你心意,无非眼红朕得了大晋帝位罢了。你不肯为大楚之臣,朕理解你,也不强求。朕知你非池中之物,不肯甘为人下,朕愿意助力一臂之力。你若立国,朕必第一个承认你的身份,派人前往道贺。只要你退兵回徐州,朕绝不食言。你今率军汹汹而来,无非为此而已。你我交战,两败俱伤,只能为他人所乘,对谁都没有好处。天下之大,容得下你我。你我可结为兄弟之国,共享天下,岂不美哉。李徽,你乃是天下枭雄,智谋无双,这笔账难道算不好么?和则两利,共分天下,共执牛耳。斗则两败,谁都得不到好处。何必争个你死我活?况且,京城之中,朕有二十万大军枕戈以待,你东府军那点兵马,岂是敌手?望你三思而行,不要犯糊涂才是。希望你尽快给朕答复。”
钟山南坡之下,李徽的大营之中,当李徽读到这份桓玄的圣旨的时候,不由得大笑出声。到了这个时候了,桓玄还在做他的白日梦,希望引诱自已退兵,把自已当成是唯利是图,只想要苟安一隅之人。看来自已之前的人设很成功。
李徽给他回了信,信上只有寥寥数语:“君岂不闻天无二日之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天下虽大,难容二主。你我之间,只能有一个人能在建康城中,非你即我。”
桓玄接了回信,将信撕的粉碎。他猜对了李徽野心勃勃,但没想到此人还如此贪心。桓玄打消了任何想法,下旨全军,全力迎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