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八章 蒙坑(二合一)(1 / 2)
次日清晨,号角声中,魏军的攻城开始了。
远远看去,城头兵马林立,似乎做好了迎战的准备。魏军按照学到的攻城手段,先以投石车进行轰击。一时间漫天石块砸向城头,烟尘滚滚。
城头敌军不避不让,任凭石头砸的他们东倒西歪。这情形着实令人觉得有些奇怪。直到攻城冲锋发起之后,戴罪立功的长孙肥带着一万前锋兵马向着城下冲锋的时候,才真正的发现不对劲。城头无一箭一弩射出,城头的守军呆立不动,宛如泥塑木雕一般。
不费吹灰之力,魏军便攻上城头,然后他们看到了城头那些身着盔甲东倒西歪的草人。这才明白上了当。
拓跋珪和拓跋顺得到消息,很快策马上前,从北城门进城。城中空无一人,在南城一座军营之中,找到了数百名重伤不能移动的姚秦兵马。询问得知,昨日守城的兵马便已经陆续撤离,昨天二更天,最后一批兵马也撤离了。
拓跋珪大怒不已,自已九万大军,居然被一座空城阻挡了一夜。对方在自已眼皮底下居然金蝉脱壳了。
暴怒的拓跋珪下令将数百伤兵全部斩杀,以消心头之恨。又大骂拓跋顺长孙肥等人未能识破对方计谋,让自已大军被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众人噤若寒蝉,不敢多言,皆连连告罪。拓跋顺待拓跋珪怒气稍减之时进言道:“陛下,敌军虽逃走,但他们远离关中,岂是那么容易逃脱的。适才那些伤兵说,他们三万多兵马,只有不到两三千骑兵。也就是说,他们即便昨日撤离,马步兵也不过行出最多百里之地。乾壁往南,三百里平畴河谷,我骑兵追击,两日便可追上,届时他们还能往哪里逃?”
长孙肥闻言大声道:“对对对。臣领骑兵去追,两日内必能追上,将他们务必歼灭。若不能够,臣愿受军法处置。”
拓跋珪微微点头。确实,要追敌人,确实可以很快追上。他沉吟思索了一番,沉声道:“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追上他们,而是对方是否有后续兵马前来增援。按常理而言,对方这支兵马不可能孤军北上。后续必有援军。他们之所以偷偷逃跑,显然是援军未至,不敢和我交战。但往南追,则不同了。我们可能要遭遇对方增援的大军。”
拓跋顺点头道:“陛下此言甚是。这么看来,倒是要慎重。不可轻易追击。”
长孙肥大声道:“陛下,臣认为,就算对方有援军增援,在我六万铁骑之下,也是枉然。野战我们怕他们什么?就怕他们龟缩于城池之中,反倒棘手。陛下,臣还在想,倘若他们真有援军前来,我们当拿逃跑的这支兵马当诱饵,诱骗他们前来救援,来个围敌打援,逼着他们来救呢。我大魏调动近十万大军前来,不就是为了将姚秦的兵马尽数击败,攻到长安的么?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拓跋珪听了这话,盯着长孙肥看。长孙肥心中发毛,怯怯道:“陛下,难道臣说的不对么?”
拓跋珪大笑,拍着长孙肥的肩膀道:“说的很对。长孙将军,你说的一点也没错。朕不就是要灭了姚秦么?怎地还畏手畏脚?你说的没错,不怕他们兵马前来和我野战,就怕他们龟缩于城池之中,倒是要费一番手脚。好,长孙肥听令。”
长孙肥大喜躬身道:“臣在。”
“令你领两万轻骑,星夜追击,拦住敌军,迫其停下。朕率四万骑兵随后便至。”拓跋珪喝道。
“臣遵命。”长孙肥暴声道。
“拓跋顺听令。”拓跋珪转向拓跋顺道:“你分兵一万,留守乾壁,转运粮草辎重。务必分出数千兵马,守住西边天渡,以防对方兵马再次偷渡,再攻乾壁,断我粮道,令我腹背受敌。其余兵马,随后南下跟进。不得有误。”
拓跋顺高声道:“臣遵命!陛下圣明。”
命令下达之后,当日巳时,长孙肥率两万轻骑率先出发,向南追去。
当日初更时分,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在距离乾壁百余里处,长孙肥便追上了唐小方率领的五千兵马。双方在河谷之地展开激战。由于地形平坦开阔,加之长孙肥的骑兵数量众多,唐小方的五千兵马完全不是对手,只能借着夜色依靠汾河一侧的河堤进行死战。
战斗进行了不到一个时辰,秦军溃败。三千兵马死于魏军铁蹄之下,尚有千余跳水逃跑。然汾河河水湍急,河道颇深,溺死者上千,大量尸体顺河漂流。幸而之前姚平留下五百战马给唐小方,唐小方得以率五百骑往南败走。
长孙肥岂肯罢休。他知道,攻下乾壁的大队兵马就在前方,于是率军继续猛追。追至次日午时,他看到了前方河谷荒野之上大量兵马和旌旗的影子,顿时大喜过望。他知道,那定是姚平的兵马。
姚平率军已经走了三天,他们本以为已经摆脱了敌人,所以并没有抓紧赶路,而是缓慢行军。直到唐小方率五百骑兵败回,姚平才知道对方已经追下来了。虽然全力催促行军,但岂能跑得过骑兵。
午后时分,长孙肥率军追上姚平的大军。但姚平兵马急行,派出弓箭手拖后袭扰。长途奔袭的长孙肥兵马疲惫之极,加之对方兵马人数庞大,没有把握取胜。故而长孙肥决定等待拓跋珪的骑兵抵达之后再发起进攻。
正因如此,姚平兵马得以继续前进二十余里,于未时末抵达柴壁县城。柴壁是属于姚秦的边镇小城,和乾壁遥遥相望。虽是边镇城池,但城廓巨大,占据河岸之地,背靠汾河,颇有地利。姚平的兵马迅速进入城中,方才松了口气。总算是有了可据守的城池。对方骑兵一时之间是没有办法了。
长孙肥的骑兵也在城东扎营,虎视眈眈的看着姚平的兵马。天黑之后,拓跋珪率领四万骑兵赶到,顿时将柴壁团团包围。
姚平在城头再一次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骑兵兵临城下的恐怖景象。当晚他便派一小队骑兵从南城冲出,向姚兴大军求援。而魏国骑兵似乎并不在乎这一小队的骑兵的冲出,甚至没有派兵马去追杀,任其离去。
对姚平而言,能够进入柴壁城池之中是幸运的。但是,这种幸运也只是暂时的。对方骑兵起码五六万人,柴壁小城如何能守得住?城池虽背靠汾河,坐落高地之上,地势颇优。但这同时也是一个牢笼。兵马所携粮草本就不多,已然所剩无几。柴壁城其实已经是一处死地,必须要让大军前来接应,否则恐怕插翅难飞。
拓跋珪的骑兵大军于城外扎下营盘。攻城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攻城器械还在后方,起码要六七日才能抵达。更何况从作战战术的角度而言,这正是拓跋珪等人之前所制定的围城打援的最好时机。
正因为如此,拓跋珪才任由那十几骑突围而去,因为他知道,那是搬救兵去的兵马。
当晚,拓跋珪做出决定,明日亲自率三万骑兵前往南边的蒙坑,等待对方的增援兵马的抵达。那蒙坑在河谷平畴之地的南边,距离南侧入口只有四十里。对方援军只会从蒙坑北上,因为那是必经之路。就在他们必经之路上等着对方。一旦露头,便发起攻击。
拓跋珪也不怕被城中所困的兵马看见自已领军南下。因为他们就算知晓计划,也无法通知援军。再想派人突围出去,那是绝无可能的。拓跋珪更不怕因为自已率军南下,对方便会孤注一掷的出城进攻。留下的三万骑兵足可让有这种想法的敌军粉身碎骨。三万骑兵,理论上可当十数万步兵。城中之敌最好不要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为好。
一夜过去,次日上午,号角声呜呜作响。柴壁城中的守军还以为对方要攻城。姚平飞驰来到城下,奔上城头观瞧。却见对方大队骑兵正在号角声中一队队的往南进发,而并非要发起攻城,顿时紧皱眉头。
“他们这是要干什么?诱骗我们出城作战么?”狄伯支道。
“你想的简单了,我怕他们是要南下,迎战陛下所率的援军。”姚平沉声道。
狄伯支倒吸一口凉气,忙道:“啊?那要赶紧禀报陛下,让陛下做好准备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