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四六五章 圆满(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人群议论纷纷,刘裕骑在马上,听着路边的指指点点和三言两语的评论,面色虽然不变,但心中却另有一番感受。即便听不清百姓们的具体言语,但从那路旁一张张仰视的热情的目光之中,刘裕感到如沐春风般的惬意和自得。他刘裕的名字,显然已经在百姓心中占据了位置,不久后,自已的英雄事迹将在街头巷尾流传,会越来越离谱,越来越神奇。

司马德宗在台城大宴群臣,庆祝桓玄授首,刘裕凯旋。席间刘裕禀报了西北之事,告诉司马德宗和众官员,三个月内,西北梁益宁以及荆州将全部平复。桓玄余孽将彻底清除,大晋江山将重新归于完整,天下也将太平。

这些话,自然让司马德宗和群臣更加的高兴,酒宴的气氛也更加的热烈。酒席宴上,有人提及对刘裕等荡平桓玄的官员将领的嘉奖赏赐之事,王谧等人借着醉意第一次提出了当封刘裕王爵之请。

司马德宗吓了一跳,装作不胜酒力,没有接这个话茬。异姓封王,大晋不是没有先例。但是这么快便封刘裕王爵,这显然不成。司马德宗近来悟出平衡之道,明白了不能让一家独大的道理。所以,在这件事上,他有他的底线。

但王谧等人是不肯罢休的,当晚王谧宴请刘裕,直到深夜宴席才散。次日上午,司马德宗临朝,文武百官上朝之后。王谧率众官员正式上奏,请求朝廷对荡平桓玄的刘裕等官员将领进行嘉奖。历数刘裕匡扶社稷,荡平桓玄逆贼之功,认为当给于权责官职乃至爵位上的最高褒奖也不为过。因为刘裕之功,堪称不世之功,无人可比。

司马德宗既不能公开反对,又不愿意让刘裕获得如此巨大的褒奖。于是乎便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表示此事当要征询李徽意见。说要派人去徐州见李徽,征询李徽的回应再做定夺,以免生出分歧。李徽乃大晋重臣,这样的大事,怎可不征询他的意见。

王谧等人自然颇为不满,认为刘裕之功何须李徽评判,朝廷论功行赏,根本不必征询朝臣的意见,而是根据功劳而定。有官员甚至言辞颇为不逊,在朝上闹成一团。

刘裕心中自然对司马德宗的推诿看在眼中,他此番亲自进京,便是要彰显自已的功勋,得到上下的认可,并且捞取巨大的好处的。不光在声望实力上要压制李徽,在官职地位上更要凌驾于李徽之上。

但是,他也知道,不能表现的太过头。有些事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表现的谦逊,方不会引发各方的反感。他知道,他还需要时间来赢得更多人的钦佩和尊重,他不能表现的太急切。

所以,昨夜王谧提出要奏请朝廷,授予王爵的建议后,刘裕其实并没有表现的很急切。但他也并不反对王谧这么说。他需要王谧这样的人给他打冲锋,提出此事比达成此事更重要。只要提了这一次,便有下一次,这一次不成功,以后也会成功。

当然,另一方面是因为李徽的实力还很强大,自已并不能无视他的存在。他还不想激怒李徽,做的过火。吸取了桓玄等人的教训,刘裕认为,自已必须要花时间和精力取更多人的好感和支持,方可弥补他因为身份和资历带来的欠缺。在人心德望上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削弱李徽的地位,压制住他,之后的事便可水到渠成。

所以,刘裕立刻上奏表态,表示自已绝不会接受王爵。对朝廷上下的认可表示感谢,但表示自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晋着想,而非为了高官厚爵。至于王爵,那更是不够资格。恳请王谧等人不必再提此事,否则便是陷他于不义云云。

他这么一说,王谧等人自然是偃旗息鼓。司马德宗也松了口气,表示此事征询上下的意见之后再定夺,安抚刘裕,让他也不必妄自菲薄。他的功劳足可配的上王爵,只是需要征询重臣的意见,避免产生分歧。

按照司马德宗的想法,李徽定会反对此事。到那时,自已便可以李徽反对,自已不希望产生分歧为由将此事搁置。

两天后,派往徐州的官员回来了。跟随他前来京城的是徐州别驾荀康,带来了李徽的贺表和奏折。

司马德宗立刻召集群臣临朝,他要让包括刘裕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到李徽的态度,以表明不是他司马德宗阻止刘裕的封爵之事,而是李徽的阻止。

对于李徽的态度,刘裕自然是毫不期待。用膝盖想也能知道,李徽必是会反对封爵,贬低自已的功劳的。所以,刘裕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听荀康宣读贺表的。然而,让所有人都震惊的是,贺表的内容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臣李徽叩上陛下,欣闻桓玄授首,荆州归复之事,臣欣喜之极,夜不能寐。此贼窃国篡器,罪大恶极。今刘裕率军西进,将之枭首,实乃值得大庆贺之事。前番得知朝廷诏告,臣于北地整军,数日方闻。其后得之,欣喜若狂,和上下人等大醉一场,弹冠相庆。臣本该亲自面见陛下道贺,无奈军政事务繁忙,抽身不得,故请荀康大人携贺表代为向陛下和同僚道贺。此乃天大之喜,预示着我大晋国祚昌运,从今往后,必将天下太平。”

“此番桓贼授首,西北可复,大晋山河重整,此乃天大之功。刘裕等人,功勋卓著,当予重重褒奖。臣斗胆建言,刘裕等人,建砥柱之功,无人可及。臣认为,立殊功者当予殊荣,方可令天下军民振奋,彰显朝廷恩典。臣久在徐州,所领扬州牧之职难以履职,今远辞此职,请朝廷授予刘裕,以嘉其功。另臣认为,王谧等人之奏请并不为过,授予刘裕王爵乃众望所归,不违规制。臣斗胆附议,请朝廷授予刘裕王爵。刘裕来彭城人氏,彭城乃春秋宋国之属,莫如授其宋王之爵。此乃臣之所想,具体定夺,还需陛下和同僚共商。臣李徽叩首。”

大殿上一片惊愕之声,别说司马德宗和谢琰等人了,就算是刘裕和王谧等人,也万万没想到李徽的贺表之中居然是这样的想法。不但辞扬州牧让给刘裕,更连王爵的授予都不反对,甚至为刘裕想了个宋王的爵位。如此态度,令人惊讶不已。

司马德宗还在发呆的时候,荀康已经将黄布包着的扬州牧的印绶呈上。

王谧见状,忙上前上奏道:“陛下,如今朝廷上下尽皆同意,李徽亦表明了态度,建议授予宋王之爵,此事当无异议了。臣建议,加刘裕扬州牧,授宋王爵。还请陛下恩准。”

一群官员缓过劲来,纷纷上前附议。

司马德宗见状无可奈何,只得道:“既然如此,朕自然从诸位之请,那便加刘裕扬州牧,授其宋王王爵。”

刘裕皱着眉头,他在琢磨为何李徽会是这样的态度。示弱么?还是另有目的?

众人见刘裕低头沉吟,忙提醒他谢恩。刘裕缓过神来上前,心中兀自觉得不对劲,觉得其中似乎有蹊跷。他向来城府颇深,心智超群,迅速思索之间,心中已有计较。

上得前来,刘裕躬身行礼,朗声道:“陛下隆恩,臣感激万分。李徽等同僚的眷顾之意,臣铭记在心。但这宋王之爵,臣万不能受。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王谧等人甚为惊愕,不知刘裕为何拒绝。于是纷纷出言规劝。刘裕任凭他们如何规劝,就是摇头不肯,态度坚决,不似作伪。

一名官员见状,于是上前建言道:“既然刘裕不肯受王爵,我等当尊重刘裕心意。臣建议,以十郡之地,建宋国,授刘裕宋公之爵。不知陛下和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尽皆称赞,这家伙倒是脑子灵活。建宋国,授宋公。虽非王爵,其实已经堪比王爵。这是一种名义上的变通。

司马德宗心中不愿,却也无法反对。于是道:“那便加刘裕宋公之爵,拜相国,授扬州牧。刘裕,谢恩吧。”

刘裕心中大喜,这才上前跪拜谢恩,欣然接受。

叩拜之时,刘裕得意的想道:李徽啊李徽,你想把我架在火上烤,我岂会如你之愿。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奸谋,你知道我不够资格授王爵,却偏偏要这么做,这不是让我成为众矢之的么?我虽渴望爵位高隆,但却明白欲速不达之理。你假惺惺的让了扬州牧,我却要受了此职。你以为我会推辞,我却偏偏受了。你以为我要受爵位,我偏偏不受。你休想让我如你之愿。

殿上群臣纷纷向刘裕道贺,刘裕拱手道谢,面无表情,但心情愉悦。司马德宗的心情便谈不上高兴了,李徽的举动出乎自已的意料,自已欲借他之口阻止刘裕权势过大的想法泡汤了,自然心情不佳。他站起身来,正欲宣布罢朝,却听荀康朗声开口上奏。

“陛下,李大人尚有重大奏议委托臣代为奏请,求陛下恩准。”

众人安静下来,司马德宗皱眉道:“奏上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