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六章 知会(二合一)(2 / 2)
刘裕躬身道:“多谢陛下。臣认为,李刺史欲北伐之举高瞻远瞩,令人钦佩。趁魏国尚未坐大之时攻之,助姚秦抗之,可令魏国不能一统北地,此乃分化抑制之良策也。”
司马德宗道:“哦?你也认为可行?”
刘裕道:“自然是可行的。只不过,这么做或许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需要权衡。其一,如王大人所言,如今北方胡族自戕,互相攻伐,目标不在我大晋。将来他们定会觊觎我大晋,但起码十年之内,无论魏国还是姚秦,都无力一统。此刻介入,未免太早。不如等魏国和姚秦自相残杀,实力损耗严重之时,我大晋再出兵北伐,那便是坐收渔翁之利,必能一举成功。其二,眼下我大晋经历桓玄逆贼之乱尚未平复。朝廷财力不济,百姓尚需休养生息,一切都需恢复。臣的兵马还没有将西北诸州彻底平复,要全面平复西北之地,恐怕还需时日。故而无法调动兵马集聚物资粮草支援李大人北伐。诚然,徐州东府军兵强马壮,李大人又足智多谋,领军作战从未失手。但毕竟孤军北伐,得不到朝廷的助力。臣所担心的是,万一东府军失手,那将是不可收拾之局。一旦东府军失利,则徐州淮南之地全面失守,到那时,朝廷无力阻挡,西北兵马无力回援,岂不是大糟糕之局。这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般,若不北伐,目标反不在我。若北伐,则反招致魏国大军倾巢南下。这恐怕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
众人闻言,顿时议论纷纷,纷纷点头。
谢琰皱眉道:“刘将军,你怎知东府军必败?我对东府军有绝对的信心。东府军不会失败,不会出现你所说的局面。”
刘裕沉声道:“谢大人,我说的是万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哪怕东府军再勇猛,李大人再有谋略,谁又敢保证万无一失。当年秦军南下攻我大晋,苻坚百万大军进攻,面对我大晋不过二十几万兵马而已。他定以为万无一失。然而如何?他还不是败了。世上无常胜之军。哪怕只有万中之一的可能,我们都不能以大晋的社稷安危作为赌注,来冒这个险。因为一旦这万一之事发生,则万劫不复。到那时,我大晋社稷倾覆,千万百姓沦为魏国铁蹄之下的冤魂,这个责任,谁来担当呢?”
所有人头皮发麻,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若刘裕所说的情形发生,那确实是万劫不复的情形。本来魏国没有将目标对准大晋,李徽若去捅了这马蜂窝,而又败在魏国手中的话,那么魏国岂不是会顺势南下了。
“陛下,依臣之见,李大人北伐所请固然可行,但恐要推迟一些时间。待臣解决西北之地,待我大晋积攒些物资粮草,到那时,臣愿同李大人一起出兵。那时,魏国和姚秦互相消耗实力,而我大晋实力增加,此消彼长之下,东西两路大军北伐,则必定成功。这便是臣的看法,望陛下定夺。”刘裕沉声道。
群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王谧更是上前大声道:“陛下,宋公所言,方为公忠体国持重之策。时机不合,危险性也颇大,此刻北伐,弊大于利,恐有覆灭之忧。不可不察啊。”
谢琰皱着眉头,虽刘裕所言只是微小的可能,但这微小的可能也是可能,自已总不能完全否定。明知对方是抓住了一点点的可能性来阻挠,但却一时无法反驳。
刘裕微笑看着朝堂上的局面,知道自已已经占据了完全了上风。一开始刘裕并不明白李徽为何要北伐,以至于震惊无语。但很快,他便意识到这是李徽的对冲之策。
一旦李徽北伐成功,收复关东之地。那么自已灭桓玄平复西北的功勋便相形见绌,或者说无法专美了。李徽就是看到自已攻灭了桓玄,望实剧增,才想出了这么个北伐以获取功勋德望的办法来淡化自已的功劳。不得不说,他的计划是令人叹服的。从战略上考虑,此刻北伐确实可以阻断魏国一统北地的脚步,借助姚秦的牵制,形成相持之局。而收复关东故土的巨大功劳,也将给李徽带来巨大的声望和实力地盘的增长。有效的对冲自已在西北所得的增益,乃是一石二鸟,精妙无比的打算。
刘裕心里也承认,以李徽的实力,若只攻关东,恐怕不是什么大问题。若李徽夸口要收复整个北方,刘裕反倒不会担心,因为李徽做不到这一点,他会面临魏国和姚秦的同时攻击。凭东府军的实力,绝难做到。但李徽只取关东,则恐怕是必成之事。
想明白了这一点,刘裕自然要阻止李徽的北伐计划。他的反驳虽然有危言耸听之嫌,但占据社稷安危的制高点,他知道自已便处于不败之地。现在的情形也果然如此,很明显朝堂风向已变,谢琰等人也无法反驳了。
司马德宗心中也有些被刘裕说服,他可不希望看到社稷覆灭的后果。加之朝堂之上众人的态度都是反对之声,于是下了决定。
司马德宗看向荀康,微笑道:“荀康,你也看到了。朝廷上下对于北伐之事还是颇为慎重的,意见也不统一。适才刘裕所言,朕也觉得颇有道理。社稷为先,我们不能承受巨大的风险,那干系我大晋社稷的安危。但李徽的拳拳之心,以及他的计划考虑还是值得肯定和褒奖的。只是恐怕需要推迟一些时日才能行事。你回去告诉李徽,朝廷对他提出嘉许。北伐之事,还需暂缓行事。让他不要着急,且秣兵历马,等待最佳时机。”
荀康笑了起来,躬身道:“陛下。李刺史来之前有过交代,若朝廷之中有人反对北伐,他有几句话托臣当面说出。事到如今,臣不得不实言转述。”
司马德宗道:“哦?李徽要你转述什么话?”
荀康收起笑容,缓缓道:“李大人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便是:天下大势,机会难觅。机会出现,就要把握机会,否则后悔莫及。他向来不肯丧失良机,所以他不会听从那些目光短浅之辈的建议。真正看得清局势的人,往往凤毛麟角,而非那些泛泛之辈。”
“什么?”
“他怎么能这样?”
“这不是一意孤行么?”
“简直荒谬!狂妄之极!”
殿上一片聒噪之声。就连司马德宗也皱起了眉头。
荀康不为所动,淡淡的继续道:“李大人的第二句话是:东府军集结之令已下,即将出征。此番北伐奏议,不是恳请朝廷同意,而是知会。仅此而已。”
殿上一片死寂,连根针掉落地上都能听得见。
↑返回顶部↑